记者 李桢
走进卓尼县木耳镇的“山水木耳”扶贫车间,看到村民们身着统一的工作服,正在对茶料、茶具进行分装,分工明确、忙碌有序…… 近年来,州人社局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甘南州“扶贫车间”建设暨就业扶贫现场推进会精神,鼓励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积极发展创建“扶贫车间”,方便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增加务工收入。 “扶贫车间”开到家门口 木耳镇充分挖掘当地有着悠久历史的茶文化,紧抓市场机遇,建起“山水木耳”扶贫车间,大力发展八宝盖碗茶产业,帮助群众脱贫增收。在卓尼县泽丰园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扶贫车间”的商品展示柜台上,陈列着专供茶园或是礼品包装的盖碗茶产品,琳琅满目。 “没想到临老的时候,我居然在镇里当起了上班族。”石彩英说。 石彩英是木耳镇村民,也是扶贫车间的一名工人。家里四口人,两个女儿在外读书,丈夫在家养牛,地里还有一堆活。平时孩子的学费、生活费以及家里的吃穿用度,都需要钱。不外出打工挣不到钱,外出打工又顾不了家,这种矛盾一度让她十分苦恼。 去年4月,石彩英的生活出现了转机,经人介绍,她来到“山水木耳”扶贫车间上班,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还能时常照顾家里。石彩英说,过去光靠几亩地,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现在一个月稳定收入1800元,年底还有年终奖,日子越过越美。 据了解,接下来“扶贫车间”将发展成为专门从事当地旅游文化产品、农副产品、土特产开发的实业公司,助力贫困群众增收。 稳定就业实现致富增收 “我来车间后,学会了制绒和织绒,既可以在车间干活,也可以拿回家干。挣钱顾家两不误,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在夏河县阿木去乎镇“扶贫车间”里,扎代村贫困户尕藏草边用传统工具编织牦牛绒围巾边和记者聊着生活中发生的巨大变化。 阿木去乎镇委、镇政府在小微企业中选取了绿色环保、发展前景广阔、经营管理完善、符合地域发展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优秀企业,共设置了5个“扶贫车间”。尕藏草所在的“扶贫车间”,就是其中之一。 夏河县副县长、阿木去乎镇党委书记旦正加说:“每个企业注入扶贫资金近30万元,用以扩大企业经营生产规模,使一大批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形成‘一人稳定就业,脱贫致富一家’的良好格局,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 据了解,在探索推行“扶贫车间”工作中,夏河县阿木去乎镇通过“四送”(即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实现“四扶”(即扶贫、扶就业、扶产业、扶集体经济)目标,达到“四赢”(即群众赢、集体赢、企业赢、产业赢)目的,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为探索藏区脱贫致富提供了可供借鉴复制的样板。 “扶贫车间”花开遍地 2018年以来,甘南州人社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关于“扶贫车间”建设的决策部署,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强化资金扶持,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凝聚合力,坚持质量优先、扶贫为本,坚持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扶贫车间”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如今,我州“扶贫车间”发展态势良好,特色亮点突出,带动贫困劳动力脱贫致富成效显著,被中央、省级媒体多次进行宣传报道。截至2020年6月底,我州共认定“扶贫车间”147家,共计吸纳劳动力5436人实现就近就地灵活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930人。 甘南州人社部门通过积极探索,创建“扶贫车间”等形式的扶贫平台,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打开了一扇脱贫致富的新窗。不仅给贫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让他们有稳定的收入,还增强了他们生活的信心。 像石彩英和尕藏草一样,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变身“上班族”的贫困户还有很多。他们用一双双勤劳的巧手,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商品,同时也在自己的这方天地上,绘就出更为美好的一条康庄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