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二杆子”鲁学海的蜕变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0年09月29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张彩霞 通讯员 陈勇


  记者 张彩霞 通讯员 陈勇

  28岁的鲁学海住在王旗镇上沟门村的半山坡上,周围有三户人家,都是低矮的土木结构平房。
  “父亲去世早,一家六口人全靠种庄稼维持生计,没有其他收入,加上我和弟弟要上学,日子过得非常艰难。”鲁学海说“初中毕业后,我被迫离开家乡,去外面闯荡。”
  第一次出远门,鲁学海来到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看到霓虹灯闪烁的夜景,穿着时尚的年轻人,他多么希望自己也像他们一样。
  可是,只有18岁的鲁学海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重体力的活怕累,轻松的又嫌工资低,于是就在餐馆打打零工。
  还没学会技能就学会了时尚的鲁学海,染上黄发,穿上风衣,回家过年。然而,就是因为这身打扮,全村人炸了锅似地议论。老人们说他“没学好”,更多人说他是“二杆子货”。
  这个春节,鲁学海过得很不是滋味,节还没有过完,就跟着舅舅去了卓尼的建筑工地,这一去就是三年。在建筑工地上,鲁学海一边干活,一边学习技术。
  “2017年秋天,我接到家里的电话,说家里来了帮扶工作队,让我回来一趟。”鲁学海说,“我第二天便回家了。”
  帮扶工作队的工作人员跟鲁学海交流后,发现他这几年务工期间,学到了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工作队鼓励鲁学海成立一个劳务公司,带领全村贫困劳动力到交通厅和公交建的建设工地务工。
  铆着一股子劲的鲁学海终于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鲁学海购买了一台二手装载机,带着村里30多人,进驻公交建在临潭的项目工地。妻子随他在工地上做饭,弟弟毕业后也跟着他干活。
  “白天我和工友们一起干活,晚上学习理论知识和技术规范。”鲁学海腼腆地笑着说,“现在我带的劳务队在项目部月度和季度考评中,无论安全奖还是进度奖都有一份子。”
  同时,政府也为鲁学海的母亲提供了生态护林员公益性岗位,每年8000元工资;产业扶持入股分红每年还可以收入1700元;帮扶单位除了对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外,每年还为包括鲁学海家在内的全村农户赠送价值1260元的春耕物资;帮扶队扶持鲁学海家发展五小产业,给他家捐赠了30只鸡苗,100斤饲料,并享受合作社每年1000元的分红。
  “学海是个懂事的娃,在家孝敬老人,村里不管谁家有事,他都积极主动去帮助。”63岁的鲁明海称赞道,“修房盖屋,木工、电焊、铺地砖,彩钢房,他都会,有些困难的家庭,他一帮就是半个月,不收一分钱”。
  鲁学海的母亲说,“学海念得书少,但肯动脑筋,肯钻研,农村里装修房子的技术活都是自己摸索学习的。”
  鲁学海被同伴们称呼“鲁老板”,但他从来没有因为挣了些钱而自傲,而是更加低调做人,与人为善。每次回家,都会为村里的孤寡老人买一些衣物和食物。
  上沟门村党支部副书记鲁龙海说,“有一次,村里一个独居老人生了大病,学海得知情况后,开着车拉着老人到县里的医院,自己掏钱垫付了医药费,并守在老人身边直到出院。”
  如今,通往鲁学海家的道路变成了水泥路,路边还有一排路灯,自来水也接到了院子里,修缮一新的房屋里,孩子们在嬉戏,老人们盘坐在炕头悠闲地喝着茶,享受着安逸而又幸福的生活。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