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彭翠筠 通讯员 马琼
炎阳似火的7月,大路石的风,摇曳着油菜花金色的海洋;金风送爽的8月,那子卡的酒,催促着青稞低垂的麦穗;秋阳杲杲的9月,阿子滩的树,期待着大黄来年的相逢。 当阿子滩再次出现在面前,相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年、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时,当年靠天吃饭的他,将会交出怎样的答卷? 工程——功成:起新基,育新机 阿子滩是甘南大地上典型的半牧业半农业乡镇,农牧民群众的收入主要靠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很多人形容生活就是“靠天吃饭、靠人苦干、辛苦白干”。 仿佛认定这片土地承载不了生活的重担,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留下的人在田间地头奔忙,用一年的忙碌换取温饱,43岁的孟卓巴,前十几年都是这样过来的。 地有人种,田有人收,成了孟卓巴最大的心愿。 2020年3月,在镇党委政府积极谋划、带头引领下,孟卓巴家成了本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 孟卓巴用自家的土地入股合作社,享受合作社集中种植、集中收割、集中出售的便利,再也不用一遇农忙就心急火燎,怕这怕那。 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实事、办好事。自去年,镇党委政府鼓励全镇7个行政村31个村民小组办自己的专业合作社,在丈量所有土地的基础上,以土地或现金的形式入股合作社,实现村村都有合作社,户户都是社员家,形成了独属于阿子滩的“一千两万”工程——万亩油菜种植基地、万亩青稞种植基地、千亩唐古特大黄种植基地,而25个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则是这“一千两万”的抓手,让“一千两万”动了起来、活了起来。 孟卓巴心里,土地是根,一年下来,投入减少,粮食盈余能卖钱就最好不过了。站在田边拿着粮食袋等着收割机从地的那头开过来的孟卓巴笑呵呵地说,“这座山上的地,每一块平的跟以前的场一样,今年还省了点钱,肥料都没出钱。”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阿子滩对土地另一种方式的打造,目前已完成8000亩,分布在足子村、那子卡村,余下的5000亩则在达架村如火如荼地进行。而90773袋3631吨有机肥的全面使用,在响应农药化肥不进县要求的同时,直接间接地为农牧民群众减负272.319万元。 时移事异,阿子滩变了容颜。 扶贫——扶智:铺新路,求发展 脱贫攻坚以来,阿子滩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幸福,发展越来越快速。 生活的“甜度”几许,关键看钱袋子鼓起来的办法有几何。 阿子滩的青稞,普遍生长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地上,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营养充足,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用佳品,也是酿造青稞酒的最佳原料,酿出来的青稞酒,口感绵柔,回味甘醇。 集体经济串联起小作坊带动大产能。那子卡人很早就有自酿青稞酒的习俗,部分自用,部分出售,却始终产生不了持续的经济效益。一直自酿却形不成规模的那子卡青稞酒,在政府支持下投入15万元建起了青稞酒厂。 50多岁的金赐善摇动着手里的簸箕,满面笑容,“一到村里酿酒的时候,我就变成工人了”。 如今,那子卡的青稞酒已出售3000多瓶,直接产生经济效益10多万,每年贫困户分红1000多元,同金赐善一样的工人就有20多人,领取了工资3万多元。 乘着发展的顺风车,阿子滩致力于“一村一品”的打造,纯正菜籽油、醇香生态醋、甘美矿泉水、美味青稞酒、原味小杂粮,将通过即将开业的阿子滩扶贫车间流向周边,“生产小规模”变成“销售大产业”。 “现在,日头都能变成钱。”想起去年领的那笔光伏发电分红,拉目才让感叹着。 阿子滩光伏发电自2018年11月建成以来,直接带动那子卡、达架、座车首三个贫困村362户贫困户每年每户分红收益1700元。 现在,合作社、集体经济、扶贫车间初具规模,产生效益,农牧民群众在产业发展的快车道上越走越远,幸福却越来越近。 主力——助力:看变化,注生机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强有力的班子队伍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勾画了一副新农村模样。 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关键时刻能站的出来豁的出去,是一群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能人志士最优的排列组合。 “走,去大队部开会去,支书在村群里通知今年的分红又下来了。”安万海叫着村道上的村民。 “今年来,群众的脚往大队部都跑顺了,开会都很积极。”刚主持完会议的阿子滩村党支部王昌龙有点感叹。 今年以来,阿子滩坚持把党建优势注入产业发展,致力于“党建+”的发展模式,构建金色党建品牌。利用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工作契机,将致富带头人、大中专毕业生吸纳到村干部队伍里,专职化党组织书记、党组织书记助理充盈其中,班子队伍呈现明显的年轻化、专业化。 年轻的生命迸发强烈的力量,在这样一群人的带领下,各村拧成一股绳,奋力发展产业,向美丽乡村努力挺进。 至此,阿子滩在党建引领下,产业发展结出了青果子,但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会结出更大更美的鲜果,给见证者、亲历者一个满意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