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怎样让孩子的学习有动力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0年11月10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王潇芹


  □王潇芹

  本期,教育专家王潇芹教授在《家庭教育》栏目中,继续为广大父母和孩子启动心灵的对话,加深亲子间的感情与链接。
  怎样让孩子的学习有动力?这可能是每个家长都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第一个秘诀
请一定奠定孩子的学习能力

  有的爸爸妈妈可能会说,不是讲学习动力吗?怎么又扯上学习能力了?没错,我们说的是学习能力!一定要在孩子12岁尤其是8岁之前奠定孩子的学习能力,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是谁在指导孩子的学习?是谁在决定家庭教育的理念?是谁在选择孩子的学习方式?是您,孩子的爸爸妈妈,对吗?而作为中国家长的我们,都有一个通病就是焦虑。而我们在焦虑的时候,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决定。就像我们听到的很多妈妈们说的:道理我都懂,我知道该考虑孩子的长远发展,可是我就是着急他那个成绩!所以我们说一定要帮助孩子奠定学习能力,其实除了能让孩子学习轻松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容忽视的作用就是,当您做了奠定孩子学习能力的事情后,您就不会那么焦虑了,心里的坦然度就会增加。反之,如果孩子学习能力欠佳,而您又压根儿没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当孩子上学暴露出学习能力的弱点导致学习成绩不佳时,焦虑会让我们慌不择路,为了提高成绩选择大量纯应试或压制式教育,结果这对于孩子欠佳的学习能力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其实道理作为父母来讲都很明白,但是焦虑左右下已经无法做出更正确的选择了,恶性循环就这样开始了,在这种纯应试和压制式教育下,完全违反孩子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完全违背孩子的内心,可怜的孩子还怎么可能会有学习动力呢。同样我们也有很多的家庭,很多的爸爸妈妈,因为孩子学习能力强,家长的状态就很放松,在家长放松的状态下,孩子就能自发自主的学习,遵从他自己的内心,家长满意孩子的成绩,就会让孩子自己去选择他更喜欢的课外班类型,因为是自己选择的,自己喜欢的,孩子也因此能学得更好,有更大的学习动力,良性循环就此建立了!有人说孩子是一张白纸,最后画成什么样,取决于父母,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完全正确,孩子最后的成型是跟爸爸妈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首要的前提却是:孩子他不是一张白纸,他是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他是有生命力的,他的成长归根结底受自然规律和内在生命力的引导。如果违反了自然规律,无视孩子内在的生命力,就算我们的父母再用心、再努力、再付出,这场教育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孩子的学习动力不是爸爸妈妈讲道理讲出来的,也不是老师课外班压制出来的,一定是由心而生的!所以任何让孩子感觉到受了监督、压制、管制、干涉、不信任的事情都会影响到孩子学习动力的良性发展。我们现在的爸爸妈妈都太过于焦虑,焦虑之下就会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很多越权行为,比如盯着孩子写作业,帮他检查作业,给孩子布置不合理的额外作业,不听取孩子的意见给孩子报父母认为合理的课外班……..等等等等,这些行为哪一样尊重孩子了,哪一样能激发他自主的学习动力了?所以,要让孩子有学习动力,先从缓解父母自己的焦虑开始,正所谓“先整理好自己,再做父母。”缓解焦虑父母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改变的地方。就孩子学习的这几个层级来讲,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孩子奠定学习能力。0-6岁和7-13岁是奠定学习能力的两大黄金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爱孩子就给孩子最强大脑,美国奥巴马总统宣布投入巨额资金开展大脑工程,大脑蕴藏有无尽的奥妙,我们但凡能让孩子的大脑利用率提高百分之零点几,对孩子的学业和人生之路来说都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对于孩子来说,符合自然规律的脑力开发在0-7岁效果最好,7-13岁次之,过了13岁就真的只能望洋兴叹了。有经济能力的家庭可以为孩子选择专业系统的课程,经济上吃力的家庭可以在家里多和孩子做一些思维能力锻炼的游戏。
  其实第一个秘诀说到底就是要让孩子有责任心,有自我意识,有自主学习意愿,有自我服务能力。这一切都需要爸爸妈妈适当的放权,放权,需要爸爸妈妈放下我们的焦虑,而焦虑不可能凭空放下,需要我们先帮助孩子奠定起学习能力。
第二个秘诀
不要给孩子太多的物质刺激
不要让孩子的欲望填的太满

  因为学习动力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生命激情的问题。一个人,有渴望、有欲望、有追求,对当下有不满足,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和热情。如果孩子小时候的物质刺激太多,所有的欲望都能瞬间满足,他的生命就很少经历那种热切的渴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会有些麻木,也会影响到学习的动力的。因此爸爸妈妈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不要给孩子买太多琳琅满目的玩具,对于孩子的欲望和要求也不能毫无原则的百依百顺。
  但是现在的小孩貌似很多不能自发地有很不错的学习动力,很多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激励,那怎么正确的激励呢?我们推荐代币制的方法。那如何用代币制作为介入来激励孩子,然后再想办法脱离这种外在激励,让孩子有内在动力去学习呢?
  代币制又称标记奖酬法,是用象征钱币、奖状、奖品等标记物来奖励手段来强化良好行为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或当期望发生的行为出现时(如主动写作业、专注思考等),立刻给与一种“标记”或代币加以强化,然后再将“标记”或代币换取各种优待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孩子可以用这些代币换取各种各样的礼物,如零食、玩具、游戏时间、图书等,也可以换取各种各样的其他无形礼物,比如参加夏令营、长途旅游、高级玩具、游戏机等。就像我们给孩子的魔耳币,你会发现孩子很在乎这些东西,很珍视它。有些妈妈可能在家里也实行过此类的方法,有的奏效不太明显。为什么呢?一个原因,家长的引导的坚持度差了些,另一个,家里面缺少一定的氛围,比如就一个孩子,他感受不到竞争和比较,所以建议用此类方法时妈妈可以和宝宝同等竞争。其实此类的方法还是很多的,关键看我们愿不愿意静下心来实施,陪孩子一起成长。
  代币制的使用在心理学上也得到理论支持,其创始人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的任何习惯都可以通过及时强化习得。对于孩子来说,是否多次得到外部刺激强化,是他衡量自己行为是否妥当的唯一标准,这里的强化就是成人对其行为的反应。每个孩子的性格、脾气、喜好不同,我们所采用的强化方式也应该因人而异,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喜好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代币制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启动和激发某些期望发生的行为,如孩子为了玩游戏而主动学习,认真作业等。其缺点在于如果取消了代币,这些期望的行为有可能就消失了,如没有游戏,孩子就不好好学习了。所以,代币制是有一定限度的,要在使用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对学习本身发生兴趣,或者对学习负责任。当你发现孩子仅仅为了物质刺激才学习,更有甚者是不断提升物质回报,就要及时刹车,停止代币。
  用代币制刺激孩子,让他表现出期望的行为,如认真写作业,主动学习等,孩子是否会单纯为了物质奖励或者游戏而学习?如果没有这些物质刺激或游戏,孩子是否就不再出现这些好行为了呢?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假如有甲、乙两个人为了减肥每天跑步5圈,过了一段时间,两个人都瘦了,但是甲坚持跑步,而乙却停止了。原来甲已经喜欢上了跑步,每天到点就想去跑步,没有任何的目的性;而乙仅仅是为了减肥而跑步,目标达到了,就不再坚持了。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单纯为了某个目标的行为将随着目标的消失而消失(目标也许达到了,也许没有达到),只有真正的喜欢某个行为的过程才能持之以恒。
  所以,孩子单纯为了外在刺激而学习的行为是不稳定和持久的,将会随着刺激的消失而消失。训练的目的应该是让孩子真的享受学习和写作业的过程,即从外在的物质奖励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奖励—激发孩子的成就感和上进心。
  这就涉及如何鼓励孩子,我们知道鼓励与称赞不同,前者强调的是过程和进步,后者突出的是结果和成绩。我们推荐爸爸妈妈们可以用以下的方式来鼓励孩子。
  (1)首先,描述你所看到的好现象,例如:我看到这个房间十分整洁,今天的作业完成的又快又好等等。
  (2)描述你的感觉,例如,我觉得特别开心和舒服,我觉得特别高兴等等。
  (3)用具体言辞描述孩子的好行为,例如,你把笔放到铅笔盒里,书都摆放在书桌一旁,真是井然有序。
  其中第三句话尤为重要,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说出具体的细节,可以问孩子“你是怎么做到的?”要用欣赏和称赞的语气,声情并茂地把问题抛给孩子,他会告诉你具体的行为和做法,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是通过语言质化的,好的行为孩子说得越多,出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同理,如果家长经常批评孩子,指责他不好的行为,比如磨蹭拖拉、粗心大意、不认真等,无疑在进行消极的心理暗示,孩子负向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也增多了。
  以上我们分析了让孩子学习有动力的第二个秘诀:不要给孩子太多的物质刺激,不要将孩子的欲望填的太满,如果需要强化孩子好的行为,如果孩子靠内在力量能做到,就很好了,如果孩子还需要一些外在的推动力,我们推荐代币制的方法,用外在的物质奖励和游戏等为孩子制造成功的机会,如主动写作业等,并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强化孩子的主观努力(忽视客观的条件,如不要说“你就是为了玩游戏而快点写作业的”),这样来引导孩子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他客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信心,持之以恒,成就感和上进心也随之提高了—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学习有动力啊。不过这里我们强调一点,如果在幼儿阶段孩子在学习上没有痛苦的经历,刚上小学,爸爸妈妈又把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的比较好,我们也没有必要多次一举的引入代币制。代币制偶尔玩一下就可以了。
第三个秘诀
一定要留给孩子合适的“自主时间”

  什么是自主时间呢?“自主”指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心理学中的“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主时间就是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没有干扰他人,对他人,对自己都没有危害的行为都可以做,即使发呆,发愣、躺着、幼稚行为、晃来晃去、无所事事都可以,父母无权干涉。当然,他也可以读书、看报、运动、玩游戏、等,只要没有违反你们的决定就可以。
  如果孩子一天24小时中,除了睡眠就是在一个个目标和任务中度过的—在学校有课表和老师监督,在家里有作业和父母监督,他就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没有机会放松,必然导致孩子不受控制地“放松”—发呆、发愣、走神、磨蹭、捣乱、追跑打闹等,以此来缓解紧张的神经。
  换句话说,自主时间就是主动留出时间让孩子的神经放松,这段时间没有目标,随心所欲,这种极大的放松对孩子至关重要,他可以得到很好的平衡,在学习和生活中起到减压和复原的作用。从大脑的工作来看也是这样,凡是有目标的事情都会造成紧张,而紧张过后需要放松,大脑神经在松弛有度间保持良好的弹性而效率最高。我们在第一期小精英工程中让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周末的弹性都就是这个原因,那么下一期开始,我们的训练就会细化到让孩子每天都要去争取他的这个“自主时间”。
  自主时间,中低年级的孩子周一到周五,每天至少要有1小时的自主时间;周六、周日至少要有一天的自主时间。高年级孩子最好有同样的自主时间,如果实在没有这么多时间,也要至少保证一半。
  其实自助时间的重要作用,对于激发或者说保留有孩子的学习动力的必不可少性,是和大脑的工作原理紧密相关的。
  大脑的结构很复杂,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这里假设有一部分叫新脑,有一部分叫旧脑,这更我们通过说的左右脑有点类似,但不完全相同,这里只是为了说明某部分功能的一个命名而已。新脑负责传达喜怒哀乐等情绪,旧脑负责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和干劲等。新旧脑在某些情况下不能同时工作,新脑兴奋、旧脑就被抑制,仿佛被捆绑住一样。
  孩子如果一天到晚不安,易怒、不信任别人、有警戒心,那么新脑便会过分地活动,以致阻碍了旧脑的发展。因此,孩子的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便会减缓、效率低下在所难免。
  所以,当家长不停地唠叨,催促孩子去学习,甚至用吼叫、责骂的方式逼迫孩子坐在课桌前,人在心不在,孩子的旧脑不自觉地处于过分活动期,他的旧脑就像死机一样地不作为—罢工了!
  这种现象得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也叫焦虑曲线)的印证。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的线性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冬季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例如,运动员一天的比赛成绩千差万别,运动技能的影响很小,主要受心理状态的影响。所谓心理状态,就是机体的动机水平,即新脑的活动性大小。
  因此,家长要作用于孩子的新脑,即帮助他们在动机水平上保持最佳状态,具体来说,就是帮助孩子早上高高兴兴去上学,晚上快快乐乐写作业,这样孩子的旧脑就会得到最大的发挥。
  我们通俗的来理解这一点,学习是一个考验孩子主观能动性的活动,所谓有学习动力的一个体现就是主观能动性比较强,从大脑的构造上来讲,负责调动孩子主观能动性的区域都得保持良性工作,如果这个大脑是疲劳的、消极的、甚至是处于对抗状态的,它怎么可能去积极主动地工作呢?如果一个孩子的时间被填的慢慢的,这种状态就很容易出现。所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一定要给孩子每天都留出一定的自主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支配。就像一个皮筋,如果绷得紧紧的,它就容易断掉,应该有张有弛,才能保持良好的弹性。但生活中我们都是怎么做的呢?孩子写完作业,正在悠闲地晃着,您回忆一下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我看你没事干了,是吧,为什么不去弹会儿琴,不去看会儿书?有的妈妈该脸红了吧,这样的话肯定说过很多吧,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我们上周讲过如何爱孩子,这里结合学习动力补充一点,著名家庭教育专家维尼老师说,爱孩子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爱育幼童首席专家钱铎教授也教导家长:怎么爱孩子,就像爱你自己那样去爱孩子。都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一句话,你都很不爱听,那就不要讲给孩子听了,同样的话,换一个方式去说,换一个你会喜欢听的方式将给孩子听,相信效果要好的多。
  关于激发孩子学习动力的三个秘诀,聪明的家长们掌握了吗?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