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薛砚 张子恒
初冬飞雪,陇原千里银装素裹。捷报传来,甘肃儿女倍感振奋。 11月21日上午,甘肃省政府宣布最后8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甘肃省7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由此,陇原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镇原县、通渭县、岷县、宕昌县、西和县、礼县、临夏县、东乡县,这8个深度贫困县自然条件差、脱贫成本高,是甘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重中之重。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今年是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甘肃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采取超常规政策措施,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战”,劲头不松、力度不减,瞄准突出问题合力攻坚,攻克了最后的贫困堡垒。 聚焦民生 筑牢脱贫根基 “以前在家抱炉子,出行靠骡子。”西和县蒿林乡大唐村村民李汉文说,如今大家住上新房子,村里通了水泥路,下雪天“在家不怕冷,出门也没有泥”。 住得暖一点,出行不受阻,是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要求,也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最大的难点。 脱贫攻坚收官阶段,甘肃省委省政府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加大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倾斜支持力度,提高补助资金标准,兜底保障特困农户,确保住房安全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完成174.9万户农村群众危房改造,解决了近700万人住房安全问题,实现了全省现有存量危房改造全面清零。 精准脱贫、交通先行。我省紧盯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的兜底性目标任务,投入230亿元实施建制村硬化路工程4.7万公里,提前两年实现了全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硬化路。2019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2.09万公里,实现了全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车,贫困地区群众出行条件明显改善。 今年以来,甘肃聚焦8个未脱贫摘帽县和偏远山区、高寒阴湿、少数民族地区,查遗补漏,处治“畅返不畅”路段433公里,修复灾毁路段2852公里,巩固提升交通扶贫建设成果。 东乡县是“三区三州”和六盘山片区连片特困县,十年九旱,山大沟深,饮水管线长,群众居住分散,工程管线输水压力大、供水末端喝不上水等问题突出。 今年,东乡县全面改进和提升农村供水管网,改造管道、维修水池、修建集中供水点,选聘村级水管员,充实基层管护队伍,确保农村供水安全稳定畅通。 如今,全县供水管网覆盖了县域内的所有行政村,自来水达标率100%,自来水覆盖率达97%,38万人的饮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进入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省在8个未摘帽县计划实施巩固提升工程217处,改造冬季冻管627公里。建立监督举报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了“水源稳定、水管通畅、水质达标”。 “易地扶贫搬迁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宕昌县临江铺镇郭家湾村村民郭王忠坦言,安置点里幼儿园、卫生室、便民超市等设施一应俱全。 我省坚持因地制宜,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引导群众逐步向城镇有序搬迁,实现梯次转移。 要让群众“搬得出”,更要让群众“稳得住、能致富”。临夏县按照“设施农业+易地搬迁”的发展模式,在靠近集中安置点的中部川区和北塬灌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目前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搬迁群众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为了解决我省贫困群众“看病难”问题,我省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全覆盖作为医保扶贫的首要任务,做到应保尽保。截至2020年9月,全省574.9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应参尽参,并按政策规定给予全部资助。 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大病住院费用“一站式”结算,村卫生室门诊医疗费用“即时结报”……一系列有力有效的举措,实现了群众不出村就可以在家门口享受“看病报销”服务。 壮大产业 拓宽致富门路 岷县茶埠镇大竜村,是远近出了名的深度贫困村,全村1300多人中近一半都是贫困户。脱贫攻坚以来,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种植传统,依托村里成立的合作社发展中药材产业,今年全村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000亩,贫困面貌得以改善。 “去年,我种了4亩中药材,收入2万多元,比以前高了一倍。”大竜村村民陈金芳说。 如今,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岷县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0万亩,贫困人口人均1亩中药材,中药材收入占贫困户收入的60%。 我省坚持产业到户精准扶持和区域产业体系构建有机结合,主攻“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和地方优势特色产品及“五小”产业,大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推进合作社规范提升,拉开架势构建扶贫产业体系。 8个未脱贫县成立合作社6348个,建成规范化产业基地1688个,带动12.4万户贫困户发展种养产业,实现稳定增收。 通渭县全力推进草畜、果品、花椒、金银花等脱贫产业,为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提供支撑。李家店乡李店村村民常秀芳将家里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地每年流转费500元。从地里解放出来的常秀芳夫妻在合作社打工,夫妻二人一年收入超过4万元。 今年,面对疫情灾情影响,甘肃在持续稳定已脱贫贫困户产业规模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各地管好用好到户生产奖补资金,采取达标奖补、以奖代补等形式,引导贫困群众补种补栏补规模。8个未脱贫县共计对7.4万户贫困户安排生产奖补资金近3.8亿元,有效夯实了产业增收基础。 “种植万寿菊的收入比种玉米和小麦好很多,政府不仅为我们免费提供地膜和苗子,还就近设置了收购点。”镇原县临泾镇良韩村村民韩等虎在政府的帮助下,不仅脱了贫,还将自家的万寿菊种植面积扩大到10亩。 镇原县推广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和小作坊“五小”产业,让一些山大沟深、交通落后、产业发展条件不足的贫困村群众“多条腿走路”,多渠道增收。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销对接越加重要。甘肃紧盯特色农产品能卖上好价钱,大力实施“甘味”农产品品牌营销战略,重点对8个未脱贫县的特色农产品进行推介。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