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讲好羚城故事
——合作市委统战部加强民族团结工作纪实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0年11月23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何龙


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记者 何龙

  合作,在这个意为羚羊出没的地方,居住着藏、汉、回等18个民族。在这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在这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听,悦耳的民歌响彻大地;看,秀美的锅庄欢天喜地;讲,共生共荣的民族故事薪火相传;望,羚城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齐心协力、和衷共济描摹刻画着合作市繁荣稳定的美好画面……
  苍茫绵延的阿尼玛卿峰峦叠嶂,气势恢宏的米拉日巴佛阁神秘厚重,秀丽的美仁大草原辽阔浑厚,神秘的安果遗址诉说着远古文明……这一切,都把“大美羚城、高原明珠城市”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底色承托得足够明显。
  近年来,合作市委统战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把脱贫攻坚成效作为落实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感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紧扣“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目标,在全市上下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愿望,呈现出了政治安定、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2017年,合作市在全州率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中共合作市委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实行的政策、采取的措施都要有利于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
  没有党的领导,哪来民族发展?近年来,合作市委统战部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防患于未然为原则,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确保全市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更加巩固,“五个认同”思想深入人心。
  立冬过后走合作,民族团结如新春,一个个民族团结故事讲不完——
  当周街道仁子拉玛村,是一个居住着藏族、汉族、回族三个民族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有建档立卡户9户。60多岁的老党员马拉黑带头参加党支部学习,撰写学习笔记,带领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扶贫政策,号召带领党员为村里谋发展,通过脱贫行动的实施,村子整体实现脱贫致富,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内致富带头人开的藏、汉、回三个农家乐餐饮企业主动吸纳村内多余劳动力,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
  马兰芳,坚木克尔街道扎油新村的一名回族老党员,在多民族聚居社区担任党支部书记多年,村里人亲切地称她“马奶奶”。她精通藏汉双语,时刻把社区群众致富放在自己的首要工作位置,经常深入社区群众中带领大家认真学习党的惠民利民政策,认真实施精准扶贫项目,通过大家的努力,社区群众已全部走向了致富道路,实现了整社区脱贫。特别是在今年的疫情期间,她自己将疫情防控常识和要求,用通俗易懂的藏汉双语录成语音资料,在整个社区用小喇叭广播,这一做法被推广到各街道,为全市疫情防控提供了支持,先后多次获得中央、省、州、市表彰奖励。
  辛增福,佐盖曼玛镇克莫村党支部书记,一名汉族老党员。在脱贫攻坚行动中,他一直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及时了解农牧民群众困难问题,主动向乡党委、政府汇报,团结带领行政村全体农牧民群众走上了致富路,让克莫村从原来的脏乱差、坑坑洼洼、贫穷落后成为了现在的生态文明示范村。
  善谋者方能行远。近年来,合作市委统战部把推动民族政策落地生根、民族宗教理论方针政策等纳入基层统战工作之中,营造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浓厚氛围,让民族团结进步意识潜移默化地根植人心。
  当周街道知合么村,像一座精心雕琢的公园。广场、廊道、凉亭连着一座座红顶白墙的农家小院,青砖铺就的村道像洗过一样干净。
  “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民族政策,特别是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以来,村民才逐渐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有了今天的幸福日子。”一位村民说。
  党的领导好,统战基础打得牢,民族团结根子就越扎越深。把民族团结视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把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作为合作的底色,作为落实州委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大美合作的底线。
  “没有民族团结,村上什么事也做不成,什么事也干不好!”这是合作市大绍玛村村民仁青才让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大绍玛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庄,居住着藏族、汉族、回族等民族的群众。该村把发展生态经济、提高群众收入作为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发挥好城郊优势,加快发展旅游服务、城市物流等产业,发挥好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倡导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坚持多条腿走路,多渠道增收,逐步进行危旧房、风貌改造,大力整治村庄环境,着力改善村容村貌。
  “用好统一战线法宝,以团结谋发展,推进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常态化。”合作市民族统战工作从家庭、社区、学校,到乡村、企业、机关,各民族群众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和谐共生。像知合么村、大绍玛村既是合作市民族统战工作的典型,又是缩影。
  马兰芳、辛增福、马拉黑……一大批农牧村党员、农牧民,既是基层农牧村建设的领头人,又是基层民族统战工作的践行者。
  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行动中,合作市委统战部创新思路、建章立制、搭建平台、长远谋划,在积极探索创新基层统战工作,加强基层统战工作力量的同时,充分发挥党外代表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作用,深入基层一线广泛宣传民族政策,使党的民族政策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增强了各民族大团结的氛围,精心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墙,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文明城市创建、最美羚城人推选等活动,加强法制与道德教育,通过脱贫攻坚行动,推动形成了各民族群众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和谐相处、和谐和顺的良好氛围。
  “专题研究统战工作,这是合作市委每年雷打不动的议题,市委常委率先示范,乡镇‘一把手’高度重视,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协作,各族群众积极参与,我们统战部门才能雷厉风行。”合作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吉阳说。
  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合作要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任何时候都要全面坚持党的领导,用党的领导统领、指导统战民族宗教工作。
  合作市人民在历届党委政府领导下,爱党、信党、跟党走,以民族团结构建统战大格局,惠民、利民形成最大公约数,民族团结画出最大“同心圆”。
  如果说,合作市民族团结的肌体里,流淌着红色血脉,那么,党的坚强领导,就是这血脉之源。
  (上接一版)
  同时,甘肃积极扶持有意愿的贫困村建设冷链物流设施,共在8个未脱贫县新建成75个冷链物流设施,有效提升了鲜活农产品均衡上市和错峰销售能力。
扶志扶智 凝聚振兴希望
  “2019年礼县输转劳务12万人,其中从事家政服务的妇女5.6万人,实现家政服务收入16.8亿元。”礼县劳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经多年发展,礼县“礼贤妹”“礼贤大嫂”等已成为劳务输转特色品牌。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目前,我省已脱贫的128万户534.5万人中,务工收入占总收入一半以上的贫困人口占76%。
  今年以来,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甘肃按照“六稳”“六保”工作要求,第一时间出台“政策包”,对有组织输转就业的贫困劳动力给予奖补,与北京、上海、广东等15个省市区建立了劳务协作机制,向东稳住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输转岗位,向西加大向新疆、内蒙古等周边省份的输转力度。
  与此同时,全省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实施财政奖补、税收优惠、租金减免等一揽子优惠政策,建成各类扶贫车间2354家,量身定做培训“菜单”,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吸纳劳动力就业10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万人。
  截至10月底,全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26万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89.9万人,创劳务收入1130亿元。
  10月14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举办的“2020年就业扶贫论坛”上,甘肃作为全国3个省份之一,介绍了就业扶贫工作经验。
  11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就业扶贫实施有关工作情况和主要成效新闻发布会,“甘肃经验”再次得到分享。
  教育是治本之策。甘肃以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体为重点,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逐县逐校、逐户逐生解决控辍保学问题。
  目前,全省累计劝返复学25688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已实现动态清零,并率先在全国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偏远乡村学校教师月补助超过1000元。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保障每一名农村学生稳定就近入学。
  “有一技傍身,出门打工再也不发愁。”11月12日,东乡县职业技术学校里,16岁的马强正在这里学习中式烹饪。
  东乡县职业技术学校内,中式烹饪、电工、电焊、美容美发等培训科目一应俱全,东乡县乡镇居民可任意学习课程。“我们的学员不但学习免费,吃住也免费。”东乡县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妥凤英说,培训经费全部由政府出,市场需要什么岗位,学校就开设对应的课程。
  在着力抓义务教育有保障的同时,甘肃着眼发挥各级各类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建立起“教育有保障、升学有能力、就业有技能、人人有出路”的教育脱贫体系,推动贫困人口由“因学致贫”向“以学脱贫”转变。
  截至10月底,全省培训贫困劳动力37.17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到70%以上。
  脱贫攻坚给甘肃贫困地区带来了历史性变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退出,这样的成绩看似寻常却实属不易。
  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甘肃将继续保持攻坚态势,进一步查漏补缺,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