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甘肃合作远程教学站启动仪式举行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0年12月01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张金鑫


  本报合作讯 (记者 张金鑫) 近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甘肃合作远程教学站启动仪式在合作市举行。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袁桅及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活动中,与会人员观看了《清华大学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介绍》宣传片。袁桅就今后深入开展合作、促进合作市农牧村发展、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提出了宝贵意见,介绍了教学站项目建设和管理运营情况,并为清华大学乡村振兴甘肃合作远程教学站授牌。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甘肃合作远程教学站的成功设立,将全面惠及到羚城10万干部群众,对着力提高合作市乡村治理水平、有效破解农牧业农牧村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激发农牧村发展新活力有着重要意义。
  据悉,2109年,清华大学在教育扶贫远程教学站的基础上,启动建设清华大学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上接一版)
  “学校现在的软硬件建设在村级教学点中位于前列,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在校学生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均为100%,全校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学校越来越好了。”看到学校的变化,校长杨早吉从心底里高兴。
  我州先后实施“全面改薄”“藏区专项”“薄改与能力提升”“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省政府民生实事”等项目,累计总投资15.6亿元。义务教育阶段校园占地面积达363.6万平方米,新增27.4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达150万平方米,新增38.8万平方米;运动场地达113万平方米,新增20.7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达2.71亿元,新增1.74亿元;计算机台数达2万台,新增1.2万台。在全省率先建成了甘南州教育云服务和大数据平台,实现国家和省级教育资源对接,中小学互联网百兆带宽接入率达100%,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
  学校环境与配套建设力度之大、水平之高创历史之最,全州最美的环境在校园,最好的建筑在校园,学校是甘南境内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提升质量
确保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立足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不让一个家庭因供学生上学而返贫的目标,严格落实各类保障政策,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优质教育资源迅速扩充,让城乡孩子都能享受优质公平的教育资源。
  “从小到大,我的求学之路都比较顺畅,因为享受了国家的资助。2019年,我考入了心仪的高中,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合作藏中学生杨仁过说。
  让更多的乡村孩子享受同等教育资源,不仅实现了有学上,更是上好学的生动体现。
  2012年我州在全省率先实施了高中免费教育,2017年开始,按学生每学年免学费补助1100元、寄宿生生活补助2168元(玛曲、碌曲2200元)、教材补助800元、取暖费320元的标准纳入“三包”资金,累计达2.29亿元,惠及学生累计达6.64万人,极大地减轻了农牧民群众的负担。
  “在各项政策和补助的帮助下,我在生活上没有了后顾之忧,这些暖心的举动,是我刻苦学习的动力,激励着我奋勇拼搏,成为更好的自己。”杨仁过满怀信心地说道。
  目前,全州学前教育乡镇覆盖率100%,500人以上有需求的行政村学前教育覆盖率100%,实现了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教职工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优质示范园数、经费投入“六个翻番”,幼有所育在甘南大地成为现实。玛曲、卓尼、迭部县提前通过了国家评估认定,实现了基本均衡发展的目标,义务教育大发展、快发展,大大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推动了教育公平。
  我州还不断强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充实乡村学校教师力量,制定出台了《甘南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方案》,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近三年来招录特岗教师924人,80%以上补充到乡村学校任教,有效缓解了乡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年龄老化和村小教学点教师数不足等问题。为了使乡村教师能够安心从教,加大教师周转房建设力度,2015年至今投入资金4965万元,为乡村学校新建改扩建教师周转宿舍740套,建设面积达到2.64万平方米,有效解决了我州乡村教师住宿难问题。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近年来,全州教育系统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坚决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聚焦精准、把握重点,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为甘南州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