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生态优先 综合施策
——我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启示篇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0年12月02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张成芳 彭翠筠


  记者 张成芳 彭翠筠

  我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是否产生了一批可复制的经验?
  我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是否还存在一些应重视的短板?
  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既是塑造形象的重要载体,也是成功挺进小康社会的重大抉择,是全新的概念,没有现成的“版本”可供参考,必须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实践中善作善成。
  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必须以坚持生态优先为基础。始终坚持保护发展并重、保护优先的发展思路,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牢牢把握“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建设”的底线,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以推动经济发展为要求,在节约环境资源,保护原生态风格面貌的基础上开展新建、重建,做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面貌更新统筹建设。
  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必须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紧密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等战略性重点工作,坚持规划引领,突出区域特色,整合各类资源资金,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创建和谐家园,做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
  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客观条件与建设目标的关系。既要做好规划,向农民群众勾画出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注重实效。不搞盲目攀比和形象工程,切实解决好农牧村最紧迫、最急需的问题。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关键,解决农牧民最关心、最紧迫的问题。首先从通水、通路、通电,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入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基本生活条件。
  同时,要深化思想认识,为小康村建设凝心聚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在农牧村,全州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充分认识其深远的历史意义、重大的现实意义,积极对接“十四五”发展规划,坚持与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有机融合,尊重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找准发展保护最佳结合点,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
  破解存在问题,为小康村建设清障开路。坚持规划引领,注重与其它规划的融合衔接,细化完善小康村建设规划,明确建设内容、标准、时序和建筑风格、特色、特点,形成城乡一体、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规划体系和建设思路,确保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健全完善协调沟通、配合协作、责任追究机制,确保项目建设、施工监理、审计评估、竣工验收各项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大力整合涉农政策、资金、项目要素,统筹安排项目资金,研究制定以奖代补办法,本着“村民自筹、财政奖补、项目整合”的原则,对重点村厕所改造、村庄绿化、民居改造、清洁能源利用、文化建设、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项目进行奖补,调动全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树立后期经营管理理念,研究制定公共设施共管共享精细化管理办法,教育引导群众参与公共设施经营管理,解决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场所建成后疏于管理和无人管理问题。
  发展壮大产业,为小康村建设提质增效。借鉴和搭建城乡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互补融通的平台,因地制宜发展农牧村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构建农牧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延长农牧业产业链,扩充价值链,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应用现代科技管理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推进农牧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一体化,提升农牧产业和产品的效益;加快发展农牧业生产性服务业,健全农畜产品电商服务系统,促进农牧产品生产、加工及服务环节的一体化,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农畜产品加工园区、现代农牧业示范区、特色农牧种养业等融合发展平台建设,引导农牧村产业集聚发展;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优势,打造特色小镇,建设个性民宿,大力发展“五个类型”乡村旅游,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从而形成重点示范、梯次开花、竞相发展的乡村振兴生动局面。
  注重人才培育,为小康村建设提供支撑。借鉴和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人才互通政策和制度,鼓励支持各类人才“上山下乡”,到小康村建设阵地施展才能、实现抱负、成就事业;加强农牧村产业扶持力度,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激励大中专毕业生、青年回乡人才就业创业,让他们留得安心,干得舒心;加强农牧村新兴职业技术农民培育,强化城乡人才结对帮扶,引导乡村社会见贤思齐、优化服务,让他们成为推动小康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加大基层乡村公共服务管理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其社会治理的组织优势,巩固扩大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成果。
        (下转二版)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