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合作市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0年12月10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王德强


  本报合作讯 连日来,合作市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紧盯国家普查发现的问题、各级暗访督查反馈的问题、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的问题等薄弱环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基本标准,组织3000余名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对全市1808户10807名脱贫人口吃穿住行、产业发展、教育、医疗、收入等指标,“过筛子”、验成色,确保数据信息相互印证、真实可靠。
  坚持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同部署、同督查、同评估、同监测,全覆盖排查非贫困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脱贫不稳定人口,逐项核查村情户况是否属实、信息录入是否全面、享受政策是否“一口清”、台账资料是否与大数据平台一致,进一步查漏补缺、补齐短板。
  积极筹备全省2020年贫困县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制定《合作市接受省级2020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工作方案》,从减贫成效、精准帮扶、精准管理、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等5个方面,与省、州行业部门逐一进行深度沟通衔接,对各项指标进行内容再细化、责任再明确、成效再确认。
  市四大班子36名县级领导干部分赴包抓乡镇、驻扎村组企业,对帮扶工作成效、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提升、扶贫车间运行、重点项目落实落地等情况进行追踪督查和蹲点调研,对发现的难点问题、困难矛盾,现场协调解决、现场推动落实、现场问责问效,带动全市各级干部形成了下实功、出实招、求实效的工作格局。
  立足影响脱贫成效的干部作风问题,开展纪律作风大整顿行动,瞄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十百千万”工程、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中慵懒散、推脱绕、虚假空的典型问题,精准制定《全市纪律作风问题大整治大督查工作方案》,成立2个督察组,重拳整治作风问题,倒逼激励各级党员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目前,共发现5个方面的问题30条,下发督办通知3份,整改落实20条。
  市委派出4个工作组,对全市各单位领导班子整体结构、运行情况、优化方向和干部履职情况、工作状态、能力绩效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判,把不称职的、长期工作不见起色的干部下放到各类项目建设一线回炉锻炼、以观后效,把工作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干部纳入乡镇领导班子换届方案,树立起了有为才有位的干事创业导向。
        (王德强)
  (上接一版)
先进的科技——破解古人类密码
  沉积物古DNA分析技术是得到这项新成果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可通过分析沉积物获得曾在遗址活动的古人群信息,弥补人类化石可遇不可求的缺憾。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古DNA分析技术在我国考古遗址沉积物中提取到古人类遗传信息的成功案例。负责开展沉积物古DNA分析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员介绍,在多个沉积物样品中,团队尝试一次性捕获了242个哺乳动物和人类的线粒体DNA。其中,沉积物古DNA分析发现的动物种属包括犀牛、鬣狗等,与白石崖溶洞发现的动物骨骼遗存初步鉴定结果一致,验证了沉积物古DNA分析的可靠性。更令人惊喜的是,进一步分析显示,捕获的人类线粒体DNA是丹尼索瓦人的线粒体DNA。
  为确定地层埋藏年代,研究团队系统采集了光释光和碳十四测年样品,与伍伦贡大学李波教授合作,共同开展了光释光单颗粒测年分析,并结合环境考古团队所进行的碳十四测年以及沉积学分析结果,一同构建了地层年代——深度模式。
  “当曾经曝光的石英或长石颗粒被埋藏在环境中,它就像一个计时器一样开始积累辐射能量。把它挖出来,用光去激发它的能量,所释放出的信号就会反映它已经在那里沉寂了多久,这就是光释光测年法。”张东菊说。
  结果显示,白石崖溶洞遗址出土考古遗存的地层埋藏年代已早至距今19万年,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最早活动历史由距今至少16万年进一步推早至距今19万年。同时,张东菊研究团队和付巧妹研究团队对采集的每层土壤沉积物开展古DNA分析,结果发现在T2探方的第2,3,4,7层均有丹尼索瓦人线粒体DNA,将其与地层年代——深度模式结合,进一步拓展了丹尼索瓦人在洞穴中活动的时间——从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中期,揭示了丹尼索瓦人在青藏高原悠久的生存历史。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主体海拔在4000米以上,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海拔高,氧气稀薄,紫外线辐射强烈,动植物资源单一,使其对此地区的人类生存繁衍构成重大挑战。研究显示,EPAS1、EGLN1和TMEM247等基因的适应性突变对高原人群环境适应的重要贡献,促使早期高原人群能够在此极端环境下正常生存延续。张东菊告诉记者,西伯利亚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组含有EPAS1和TMEM247等突变型基因,表明他们可能已经适应高海拔环境。白石崖溶洞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他们可能是在更早期向青藏高原扩散的过程中,获得了高海拔环境适应基因。
  陈发虎、张东菊等认为,相较于海拔仅为700米且远在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洞,白石崖溶洞更有可能是高海拔环境适应基因的最早出现地。
  新研究于今年10月底发表在《科学》杂志,获得国内外同行认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认为,新发现推动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研究,对中国古人类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这种多学科交叉融合可以成为旧石器考古遗址研究新的范式。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关注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关键领域。他说,白石崖溶洞遗址,是目前东亚第一个发现丹尼索瓦人化石和丹尼索瓦人DNA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是青藏高原史前考古的重大进展,更是国际上丹尼索瓦人研究的重大突破。
  专家们认为,白石崖溶洞遗址的考古发现不仅填补了丹尼索瓦人研究的诸多空白,也推进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的研究进展。这些最新研究成果,为推进丹尼索瓦人的时空分布、遗传特征、文化特征、环境适应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并且对重建青藏高原古人类活动历史和厘清东亚古人类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文章指出,要做好我国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第一,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第二,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第三,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第四,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张东菊说,这对考古研究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鞭策,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就后续研究工作,她说,团队将继续开展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开展多学科、多领域合作,不断深化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的历史研究。“夏河人”生活的时期涵盖了最近最冷的两次冰期,他们如何适应高寒缺氧的环境,怎样进行取火取暖、打制石器、捕猎果腹,这些目前我们是未知的,都亟待研究考证。我们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后期工作才是重点,潜力无限。我们也深知,以后的工作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会迎难而上,将此研究持续下去,一步步揭示白石崖溶洞的秘密及丹尼索瓦人的演化历史。
  张东菊在接受采访时说,白石崖溶洞遗址的考古研究,不仅对夏河县、甘南州有着重要意义,它的研究也是中国的、世界的,对人类演化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就白石崖溶洞的后续管理工作,她说,首先,希望当地政府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了解考古发掘的重要意义并支持考古研究。其次,希望政府能够设立一个专门机构对白石崖溶洞进行管理,将其建成一个考古基地,从文物的角度进行管理保护。第三,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资金投入,支持考古遗址保护和研究,让研究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研究工作中。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