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从“访客”到“村民” 未来乡村魅力无限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0年12月16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近日,在杭州余杭黄湖镇工作的青山自然学校相关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动物学博士朱虹昱正式通过未来乡村人才政策审核,拿到了第一笔“未来乡村建设人才安家补贴”。
  在青山村的53位新村民,在黄湖镇工作满一年后即可按照人才政策申报条件进行申报。目前已有13人申报,审核通过的有6人,所涉补助资金约11万,还有10余人正在计划申报。
  利好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访客”转变身份成为“村民”,杜红梅就是其中一员。今年9月30日,在完成公司的注册手续后,杜红梅正式入住黄湖镇青山村,成为这里的“新村民”。
  2017年5月,在一场公益活动中,杜红梅第一次听说了青山村,对村子里的自然教育与生态保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月,她专门来此走访并小住了一晚,从此便与青山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年间,从住一晚到一住就是三五晚,杜红梅每隔两三个月便会来一次,成为了村里的“常客”。她亲眼见证着青山村从刚开始只有龙坞水库,到后来自然学校、融设计图书馆的依次落地——以这两者为特色而形成的独特的自然和美学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纷至沓来。
  杜红梅对装置艺术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她决心正式扎根青山村,挖掘并传播当地的传统文化,为村子的发展增添更多动力。
  始于自然文化,从“访客”到“新村民”,近年来,像杜红梅这样完成身份转变的人正越来越多。据黄湖镇人民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青山村访客已达到7000人次/年,其中大部分都会在青山村小住一段时间,更有甚者会居住一年及以上。还有的也选择留在黄湖,作为未来乡村人才、创新创业人才投入到黄湖的未来乡村建设中。
  作为余杭区“未来乡村”实验区,近年来,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黄湖镇,将“未来村文”作为“未来乡村”建设的重要场景之一,以融合为思路,不断推动农文旅产业特色化发展,打造以自然教育、美学教育、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研学游目的地。
  将可回收垃圾变废为宝制成艺术品、在自然学校定期开展自然教育、利用各式材料制成文创产品普及乡村美学……以“自然”“美学”“传统”这三大文化为抓手,“文化+”效应正在青山村不断显现。
  如不久前杜红梅与同事为村里举办的秋田宴,就吸引了大批访客的到来——
  夕阳下,即将丰收的稻田里,来访的游客们在金色的稻田中感受米饭的魅力。大家围坐在田野间,像是家宴一般,品尝着优质稻米和新鲜食材,感受大地的馈赠和当下的美好;此外,新老村民还带领大家一起,用沉浸式舞蹈表演来聆听大自然的故事。
  “要把文化民生作为整个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曾这样表示。以“未来村文”为抓手,发挥“文化+”的效应,借助“三服务”活动等载体,惠及民生的文化活动也正在黄湖镇全面铺开——“文化礼堂节”、宣讲“大篷车”等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体育广场和百姓健身房建设让村民的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的载体……
  而如果说文化的“内在美”吸引了这些年轻人来到黄湖青山到访、生活,那么针对扎根乡村制定的人才政策则更好地留住了这些人在乡村扎根创业。
  “今年以来,我们深入践行“三服务”,以打造“未来乡村实验区”的发展契机,进一步梳理了“未来乡村”人才分类和人才底数,并与青山村人才代表进行多次座谈交流,充分听取了人才工作和人才政策的有关意见建议。”黄湖镇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此基础上,也进一步调整优化人才政策,在贡献度积分奖励、‘准村民’待遇等内容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探索形成了一套人才评定和人才贡献相结合、人才政策享受和人才业绩贡献相挂钩的人才赋分评价体系。”如此有温度、有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相信黄湖镇定会吸引、留住更多符合“未来乡村”建设发展需要的人才。
  黄湖镇青山村,正在以朋友般“温暖”的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纷至沓来。而在这些“新鲜血液”源源不断注入之下,这个杭州西北部的小山村,也正焕发出蓬勃生机,在通往“未来乡村”的这条康庄大道上奋力奔跑。
           (新华社)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