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道吉才让在甘尼村的日子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0年12月23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王力 通讯员 王丽霞


  记者 王力 通讯员 王丽霞


  时间回到2018年8月。
  山乡阡陌,虹销雨霁。田野上生机盎然,村头巷尾一派忙碌景象。这里是临潭县古战镇甘尼村,国家级深度贫困村。
  道吉才让和这个拥有289户1196口人的纯回族村的故事,还得慢慢道来。

  “房背后收拾一间房子安个磨加工麦索吧,我看能挣个油盐钱。”晌午,吃完麦索,下社社长张永忠将心里的盘算说给妻子和儿子、儿媳。
  张永忠虽然身为社长,却因儿子多次生病住院仍未脱贫。靠着8亩山地,满打满算一年收入10000元左右。2016年给儿子娶了媳妇,2017年前享受危旧房改造政策盖新房又花了些钱,到如今账还没有还完。

  甘尼村的对口帮扶单位是州商务局。国庆节后,前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被召回,新任第一书记兼队长人选还在酝酿中。在州商务局干部与村民代表共同参加的座谈会结束后,张永忠紧紧握住局长的手,指着在座谈会上发了言的道吉才让说:“局长,把这个年轻人给我们留下可以吗?”
  张永忠的一句话,将刚从合作市佐盖曼玛镇克莫村回到单位三个月的道吉才让带到了甘尼村。10月12日,座谈会后的第三天,道吉才让提前上岗。

  村里的住处还没有收拾好。晚上,道吉才让住在乡政府的办公楼里。
  次日上午8点,他走进了张永忠家。
  “青稞一斤1.3元,一亩地最多打500斤;油籽、洋芋都是自己吃的。”张永忠计算着农作物收入。
  张永忠的现状就是甘尼村的现状。一番交谈下来,道吉才让基本掌握了村情。甘尼村共四个社:上社、下社、下藏、八木泉。在3030亩耕地中,青稞种植占了2000多亩。除了100亩大黄,没有任何经济作物。有小打小闹的户内养殖,却算不上产业,没有长效收入。
  如何让甘尼村稳定脱贫?这是摆在道吉才让面前的首要问题。
  上岗后,他白天入户,晚上记笔记、梳理思路。驻村两周,就完成了百分之百入户摸底;并找到了甘尼村脱贫的突破口——产业。随之结合户情,进行第二轮入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
各户大同小异,都有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面对满足于在一亩三分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道吉才让很清楚,让所有人一起脱贫显然不现实,要找到合适的致富带头人,示范引领。
  12月初,道吉才让第二次走进张永忠家。
  “老张,光拉麦索赚不了几个钱,再带上点别的活吧。”
  “队长,就那一盘磨还是欠来的,真的不敢往大想。”
  “都是磨上的事,你干脆把炒面、豆面、青稞面都带上,咱们弄个扶贫车间。我再联系合作企业,大家做订单生意,不怕没人要。”
  “好是好,我没钱盖厂房啊。”
  “没钱可以贷款,再不够了我帮你想办法。”
  在道吉才让的鼓励下,张永忠决定试一试。
  2019年4月,张永忠从信用社贷款5万元,动工修建综合商贸体扶贫车间。
  资金有限,他准备先盖一层麦索加工车间。
  “这样的话,电子商务就熄火了。你好好做,实在没办法的话,我先帮你垫上点,再想办法到各处争取扶持资金。”道吉才让说。
  周末,他带着张永忠去了自己原来的驻村点——合作市佐盖曼玛镇克莫村。当看到克莫村在合作市设立的三个农畜产品直营点每天销售额都在千元以上时,张永忠心里有了底。

  2019年7月,州商务局为综合体扶贫车间落实了5万元帮扶资金;张永忠自筹到了10万元。他不再畏首畏尾,一口气买全了粉碎机和钢磨,收来了乡亲们屯在柜里的7000多斤青稞。
  7月底,扶贫车间建起来了。
  8月中旬,青稞麻黄。石磨上的麦索又细又长。妻子索菲叶和儿媳发图曼在磨上忙着。张永忠接完电话走进磨坊,开心得像个孩子:“老婆子,我们有订单了!”那一天,石磨的轰鸣声和磨主人的欢笑声一起,回响在甘尼山上。
  9月初,扶贫车间的农特产品商标注册成功。道吉才让给农特产品取了个富有诗意的商标名:云间沃野。
  道吉才让马不停蹄,又为扶贫车间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奔忙起来。
  10月初,张永忠晒的300多斤干麦索被县城的客户一抢而空,青稞面和炒面又加了3个30多吨的订单。

  月下长空,万籁俱寂。古战镇的干部宿舍楼里,道吉才让写完民情日记之后,却躺在沙发上一夜未眠。
  他清楚,仅仅一个张永忠,远远不能带动全村200多户人。甘尼村就像一个学步的孩子,还需要他用心多扶几把。

  下藏村的李永贵,是畜牧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养殖、育种技术远近闻名。但由于资金紧缺,养殖规模一直上不去。到2018年年底,除了几十只种鸡,李永贵的固定资产就剩下一座塌了的鸡舍。
  没有了鸡场的李永贵把剩余的鸡也带回家,顺带养起了鸽子、兔子。
  道吉才让问:“怎么不去场子上养?”
  “场子塌了,路也不成。”李永贵说。
  “那把场子修起来,把路收拾一下啊,你这样也不是个话么。”道吉才让有点急了。
  从李永贵家到鸡场的土路坑坑洼洼,宽窄不一。积雪之下,路更不好走。鸡舍的围墙还好,只是顶子垮塌了。道吉才让围着鸡舍转了一圈,心里多少有点底了:“先把这一座鸡舍的顶子搭上,把电拉上,后面就好办了。”回去的路上,道吉才让给李永贵打了个电话。

  “到鸡场走,拉电呢。”2018年11月3日,道吉才让协调好镇上的电工,详细了解了接电需要的电线型号、相关手续和费用,并承担了电线购买费和人工费。
  电拉好了,李永贵开始维修损坏的大棚主体。

  2019年1月初,连续降雪,鸡场的修复进度变慢。
  “不行,要去帮忙呢,开春一定要把鸡养起来。”道吉才让心里急,怕李永贵半路打退堂鼓。
  雪停了,山坳里的积雪漫过脚踝,道吉才让跌跌滑滑奔向鸡场。远远看到屋顶上的李永贵,他悬着的心放下来了。
  “这么厚的雪,你怎么来了?”西北风吹得李永贵直流泪,连鼻子也吹酸了。
  “下了这么多天雪,我不放心呢。”说着,道吉才让进了鸡舍。
  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4月30日,孵化器安装妥当,种鸡室围栏搭建完成;5月9日,首批种鸡孵化成功;5月30日,首批土鸡销售一空;6月15日,甘尼下社两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主动加入土鸡养殖队伍,鸡场开始带动贫困户。
初秋,李永贵自主培育的种鸡苗成功孵化,第三个鸡舍开始筹备修建。
  2020年年初,养殖场的第一批种鸡出栏。此时的甘尼村,已顺利通过脱贫攻坚省级验收考核。
  “基本步入正轨了,争取两三年后能为全县的养鸡场提供种鸡。”李永贵掩不住内心的喜悦。

  从临潭县城出发,向西十五公里,翻过甘尼梁,甘尼村就出现在眼前。
  如今,张永忠的扶贫车间和李永贵的养殖场带动了更多群众增加了收入。甘尼村犹如朝气蓬勃的少年,朝着新的历史征程奔去。曾经领跑的驻村第一书记兼帮扶工作队队长,叫道吉才让。
  (上接一版)
  ——甘南电网基本情况。“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电网投资13.54亿元,较“十二五”增长5.21%。新增35千伏及以上主变容量71.47万千伏安、线路401.16公里,较“十二五”分别增长31.91%、17.85%,满足甘南农牧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用电,供电可靠率99.85%、电压合格率99.68%,大电网延伸范围内“户户通电”、三相动力入村覆盖率100%。
  ——农村公路基本情况。实施完成通建制村硬化路3565.97公里,投资178298.5万元;实施完成撤并建制村路1045公里,投资41546万元;共建设完成县乡道路网升级改善工程240公里,投资38400万元;实施完成“畅返不畅”整治工程563.7公里,投资27313.9万元;“千村美丽”示范村村组道路硬化工程完成改造42个示范村,完成420公里,投资4200万元。
  ——农村危房改造情况。“十三五”期间共下达危房改造计划9602户,2016年5288户;2017年960户;2018年3354户,落实投资1.3亿元。合作、碌曲、玛曲、夏河、迭部、卓尼、临潭和舟曲八县市住房全部达标,全州已基本消除了农牧村四类重点对象存量危房。
  ——易地扶贫搬迁基本情况。2016—2018年,甘南州共计安排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搬迁群众搬迁任务4550户19710人,目前已全部搬迁入住,建设集中安置点90个,落实投资11.8亿元,超额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安置点。努力实现了“城乡融合、设施配套、资源共享、旅游发展”的扶贫攻坚新路子,打好了脱贫攻坚“首战”。
  ——基站建设项目稳步推进。2016年到2020年的5年间,各类投资投入共计6.48亿元,以网络履盖为重点,信息化促脱贫攻坚效果明显。“十三五”期间,我州围绕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持续打造便捷的信息网络传输体系,提高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水平。
  我州紧盯“摘帽”这一节点,把基础设施和易地搬迁该补的弱项、验收的“必答题”全部完成,统筹协调、督促推进,较好完成了基础设施和易地搬迁脱贫攻坚扫尾工作,把基础设施和易地搬迁扶贫成效实实在在写在甘南大地上,为甘南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保障。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