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新闻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0年12月29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刘璐 李辉


图说
  近日,通钦街道办组织开展以“不忘初心担使命,携手共迎新篇章”为主题的干部职工迎新年文艺联欢会。街道全体干部职工、辖区居民群众代表共120余人欢聚一堂,共迎佳节。
      刘璐 李辉 摄影报道
  (上接一版)
聚焦产业发展稳增收
  卓尼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的主攻方向,稳步推进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型产业,创新产业发展方式,稳定脱贫基础不断夯实。
  木耳镇以“两沟一线一中心”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创新谋划木耳镇“33396”产业发展布局,坚持以博峪、力赛两个旅游标杆村为首位产业,蜂蜜、土鸡等特色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不断深化“三变改革”和“消费扶贫”成果,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御蜂蜂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大峪沟国家4A级核心景区木耳镇吾固村委会扎烈自然村。这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常年日照充足,原始森林花木繁多,无污染,是天然的养蜂和蜂产品加工宝地。
  合作社为助力脱贫攻坚,结合政府相关产业扶贫政策,以成功的养殖经验和技术辐射带动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主要通过技术培训,协助养殖,并收购蜂蜜,代为销售,每年户均增收3000元;结合农牧村“三变”改革共同发展中蜂养殖,以入股的方式,通过双方签订协议,年底进行分红,带动10户贫困户,每户分红1600元,同时吸纳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8户为合作社成员,协助合作社开展日常养殖工作,户均增收4000元。
  卓尼县全力打造以民族风情、休闲娱乐、生态观光、餐饮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旅游专业村50个,扶持农(牧)家乐376户,带动贫困户615人,户均年收益达3至4万元。2015年以来累计输转农牧村劳动力8.22万人(次)、创收12.51亿元,建成扶贫车间18个,带动就业43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01人),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达706.66万元,其中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49.06万元。53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2万元以上。
众志成城齐攻坚
  卓尼县瞄准脱贫攻坚“靶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群众优势转化为推动脱贫攻坚的“红色引擎”,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山水木耳“扶贫车间”专门从事当地旅游文化产品、农副产品、土特产的开发、加工、包装、销售,扶贫车间借助当地农(藏)家乐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机遇,结合卓尼“五大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土司文化、觉乃民俗文化、洮砚文化、自然风光文化),将当地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相融合,着力打造“一杯有文化的扶贫盖碗茶”,已研发出适合各类消费群体的多种口味的优质八宝茶。车间吸纳当地劳动人员18人(其中贫困户12人),人均月工资为1800元以上。每年为285名贫困群众,总计分红5.04万元,实现了稳定就业。截至目前,与各村集体经济、农牧民合作社、贫困农户收购农特产品70余万元。
  以党建带动扶贫、以扶贫助推党建,496名党员带头创办合作社,485名农牧民党员结对帮扶970户贫困户,使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和领路人。优化帮扶力量,把脱贫攻坚主战场作为培养锻炼干部、考察识别干部的磨刀石、试金石,先后分两批从县直机关单位选派872名熟悉现代农牧业、乡村旅游、村镇建设、农村金融的基层干部充实到基层一线,会同621名乡镇驻村干部、186名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和53名第一书记,形成千名干部上山下乡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的工作格局。1000多名帮扶干部,深入基层,紧紧围绕精准要求,着力在“补短板”“破瓶颈”上下功夫,切实在提质提效、增收节支上求突破,坚持一盘棋布局,一条线推进,推动全县精准扶贫行动深入持续开展。
  一串串数据催人奋进,一声声号角激情嘹亮……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卓尼各级各部门勠力同心,啃下了一块块脱贫“硬骨头”,灭掉了一个个脱贫“拦路虎”,攻克了一个个脱贫“难险关”,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拔地而起的小康村、一条条笔直平坦的柏油路、一幢幢崭新舒适的山字房,一张张满怀幸福的笑脸。
  脱贫攻坚,我们正铿锵而行!而胜利,就在不远的未来!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