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心中有棵樟子松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0年12月30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贾国梁
  学长,我终于看到樟子松是什么模样了!”
  一年前,我从陆军军事交通学院毕业志愿戍边来到“长攻善守英雄团”。站在部队大门前,我激动地同远在千余公里外的张伟学长视频通话。
  “好男儿到边关,祖国需要你!”电话另一端的张伟对着我比了一个象征胜利的“V”字手势。
  张伟曾是三角山哨所“尖刀”班班长。认识他是在学院举办的一次强军故事会上。他讲到,在干旱、风沙肆虐的恶劣条件下,哨所周围的一排排樟子松挺拔葱茏,连每一根松针看起来都是雄赳赳、气昂昂的。众人眼中艰苦枯燥的边防生活在张伟的眼中,似乎总是充盈着积极乐观的意蕴。
  经过两年刻苦学习,学长带着优异成绩重返三角山哨所,当上了一名边防排长。
  “飞走的雄鹰又回来了!”张伟再次戍守边防的选择,让我对边疆的辽阔壮丽更加向往。两年后,我也站在边疆这片热土上,开始了自己的逐梦之路。
  我所属的单位位于北疆,历史上曾把这里叫作北庭。
  彼时正值岗前培训,八月的北疆,烈日肆意灼烧着西陲大漠,燥热的空气里满是沙尘的干涩。一圈,两圈……酸胀的双腿在戈壁石子路上越来越沉重,已经是第三次考核了,我不甘心再次掉队,不顾身体状态,大步向前冲去……
  醒来时,已是晚上。因为中暑晕倒的我躺在病床上,盯着天花板,时间在那一刻仿佛停滞,脑子里一片空白。
  “也许我并不适合这里?”这需要用时间去寻找答案。
  我把视线转向了身边的战友。那段时间,团里开设了“功臣讲堂”,邀请团里的一等功臣、训练尖兵讲述自身成长的经历来鼓励大家。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陆军“投弹王”史天虎。“在日常考核中,30米就已经算是合格的成绩,所以90米以上的成绩真的很难达到。”讲台上的史连长自信、干练,胸前的荣誉勋章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他一次次挑战自我、打破纪录的故事让我们这些新排长们听得入迷。
  一个周末,长跑练习结束后,我来到训练场准备做几组跑后拉伸。就在这时,一道道尖锐的破空声打破晨曦的宁静,是谁在练习投弹?我顺着声音寻去。
  “史连长!”我惊讶地叫出声来。万万没有想到,一个打破了军区投弹纪录、满身荣誉的连长也在加练。史连长朝我笑了笑,并未停下手中的动作,右脚蹬地,扭动腰部,挥臂扣腕,动作干练有力。此后的早晨,我也常常与连长“偶遇”。我这才明白,原来每次多扔几厘米的背后,都要付出无数的汗水;每一项荣誉的背后都有着不断超越自我的付出。
  一个月的时间如白驹过隙,再次遇到史连长时,他手上的茧子又厚了几层,而我在集训期间也取得了“师优秀学员”的成绩。
  扎根贫瘠的沙土地,傲然挺立直顶苍天,一圈圈年轮上写满战天斗地的豪迈和不甘平庸的品格,这就是樟子松。它们生长在祖国边疆,在风暴中,在沙尘里,在积雪下,它们把根系深扎在土壤里,始终傲然挺立,无所畏惧。
  边即是远,关即是险。赴疆一年有余,我曾顶着烈日在地表60摄氏度的戈壁奔跑,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地面卧雪射击,也曾裹着棉大衣在边关冷月下思念家乡,但我从未后悔过!  前段时间,和师弟聊到何为理想的单位。我告诉他,理想的单位,就是能让你得到磨砺、成就梦想的地方。当时的我,眼前又浮现出一年前签下赴边申请,来到红军团门前与学长通话时的场景。我想,我已经找到了心中的樟子松……
       (摘自《解放军报》)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