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脱贫路上,我们一步一个脚印
——我州脱贫攻坚产业开发工作综述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1年01月12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马保真 周芳


  记者 马保真 周芳

  摆脱贫困,冀以小康,这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州委、州政府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
  脱贫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州委州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立足资源禀赋,精准产业定位,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和现代农牧业两大首位产业,以牛、羊、果、蔬菜、藏中药材、马铃薯、蕨麻猪、从岭藏鸡等八大特色产业发展为主攻方向,强特色、补短板、破瓶颈、促发展,产业扶贫成效显著、亮点纷呈。
吹响合力攻坚“冲锋号”
  在推进全州产业扶贫工作中,我州始终突出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和农业农村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不断建立完善产业扶贫工作机制,制定了《甘南州推进扶贫产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科学谋划、统筹推进。
  州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由农业农村、发改、人社、商务等相关行业部门组建的产业开发专责工作组,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统筹推进的责任体系和落实机制,建立以财政专项扶贫、行业统筹支持、帮扶资金助力、社会资金投资等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村有台账、户有计划、实时监测、全面调度的产业扶贫政策落实跟踪管理机制。
  注重以培育壮大农牧业龙头企业、规范提升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为重点,创新发展模式、完善带贫机制,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我州在脱贫攻坚产业开发中,重点扶持壮大安多、华羚、燎原、雪顿、百草等重点龙头企业,制定出台《甘南州关于引导和促进全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发展的实施意见(2019-2021年)》,按照“八个一”创新发展理念,积极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带动发展模式,华羚公司带动14家合作社970户贫困户年均增收2000余元;燎原公司通过订单收购鲜奶累计带动1.2万户农牧户,合作市成为全国的曲拉交易中心,交易量占全国的86%,近三年落实合作社扶持资金2亿元、发放产业贷款4.33亿元,创建国家级示范社12个、省级示范社125个、州级示范社213个,组建联合社93个,全州合作社累计带动贫困户2.94万户、11.63万人。
  我州还探索创新资产盘活型、资源开发型、为农服务型、项目带动型、多元合作型等多种模式,积极推进农牧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深入推开农牧村“三变”改革,参与农牧户达2.9万户、12万余人,累计整合各类支农资金近2亿元,带动贫困户1.5万户,全面消除了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全州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找对行业扶贫“新路子”
  贫有千种,困有百样。地区不同,扶贫对象不一样,工作方法也不一样。脱贫攻坚过程中,我州注重扶贫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特色资源优势,建立了以八大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光伏发电产业、电商扶贫产业、就业劳动产业等多种产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扶贫体系。
  ——特色产业快速蓬勃发展。全州农牧业增加值达到41.72亿元,牦牛、藏羊、奶牛繁育、育肥、特色养殖等“五大畜牧业产业带”基本形成并逐步壮大,累计投资3.83亿元,建成牲畜暖棚1.86万座148.07万平方米,在纯牧业地区,牧民群众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增收份额达65%以上;药、菜、果、蔬、羊肚菌等规模化种植加工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年内落实特色种植产业发展资金1.9亿元,完成农作物种植面积121.44万亩,其中藏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1.92万亩,在农区,通过藏中药材种植增收份额达60%以上。
  ——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等4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形成了临潭县八角镇庙花山村“旅游协会+合作社+农牧户”等开发经营模式,建成了阿米贡洪、赛雍藏寨、安果、沃特等一大批帐篷酒店和休闲度假营地,培育农牧藏家乐、精品民宿2666个。
  ——光伏扶贫带贫成效显著。全州累计实施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十三五”光伏扶贫项目总投资4.1亿元,建成村级光伏扶贫电站43座,总规模52.6兆瓦,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村129个、贫困户8691户。
  ——就业扶贫取得良好成效。全州输转富余劳动力12.33万人,劳务创收23.01亿元;建成认定扶贫车间181个,其中省级164个,就地就近吸纳就业人数6397人;今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就业民生保障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原有708名乡村公益岗位的基础上,增加临时乡村公益岗位665名。
          (下转二版)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