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说孩子总是问为什么,不知道怎么回答时,该怎么办? 知道答案时,要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 有时,孩子问那些无聊的问题,真的不想回答他们。 今天分享一篇随笔,谈谈这个问题。 前几天在散步的时候。 前面走着一对母子。 小男孩一直在围着妈妈问问题。 “妈妈,为什么天气会下雪,你知道吗?” “妈妈,你看看,那楼顶的字是什么?”他拉着妈妈,指着小区外的一栋公寓楼。 妈妈一边拿手机回着信息,一边微微侧头,跟孩子说“等一下,妈妈有事。” 孩子不听,去拉着妈妈的衣服。 “你自己去玩,不要问了,我烦!” 孩子就沉默了,过了一会自己又说了一些答案。 再问妈妈是不是这个意思。 真是一个爱问问题的孩子呀! 可妈妈却没有发现这是多么需要好好珍惜的时刻。 此情此景,是不是像极了自己。
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问题
面对孩子总是问问题,许多父母经常会打断孩子。 比如有一次在电梯里,一个小女孩问妈妈“妈妈,电梯是怎么把我们送上来的?我要看看。” 她已经对天天用手指一摁就把自己带到楼下,又能把自己带回家的电梯有了浓厚的兴趣。 真是一个好问题,小小的她看上去才三四岁,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 可是妈妈紧紧拉住她,跟她说:“不要看,危险!你长大就明白了。” 你长大就明白了,是大人们不想解答或者无法解答孩子问题时常用的话。 就这样,孩子的问题被打住了。 而且她的疑问没有解决,说不定哪天独自一人,还想去探索电梯的秘密。 这对孩子来说,更加危险。 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少数的情形。 这是非常常见的情形。 我们大部分的父母,经常会如此打断孩子的问题。 我也经常这样。 倘若我在忙着自己的事,孩子过来问问题。 我总是会说“爸爸忙,等会啊!” 很多的等会,却并没有去继续回答。 而且,我发现,哪怕总是告诉自己,要积极回答孩子的问题。 还是有很多次因为自己不懂或者不想回答而草草回答敷衍一下。
草草回答,或者随意回答,不如不回答
父母会觉得“回答”了孩子,总比“打断”孩子要好。 可实际上,草草回答,或者随意回答,不如不回答。 你会发现孩子经常问一些奇怪的问题。 却关系到常识问题,你倘若随意回答,答案是不正确的,那孩子就会记住这个答案。 不要觉得孩子小,会不当回事。 事实是,孩子总是会很认真地记住父母的回答。 然后觉得这就是真实的、正确的答案。 比如低年级的孩子,刚刚学写字。 我的孩子经常会问我一些字的偏旁和笔顺。 有一次,他问我:“爸爸,那个方字是万字旁吗?” 我一想,应该是吧! 可还是不放心。 老办法,拿字典查查看。 结果方字是独体字,部首就是方。 有时他问我一些关于恐龙的问题。 比如指着一只长得像剑龙的恐龙,问我是什么龙。 我是一窍不通的,有时想随便回答一下算了,“就是剑龙啊!” 可还是觉得不行啊! 如果不是剑龙,这不是误导他吗? 而且就算是剑龙,可剑龙也有很多种类啊! 于是又去查资料,找答案。 而父母不做那个打断孩子问题的人,也不草草回答孩子。 那怎么做会更有意义? 答案是: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并且激发孩子的进一步思考。 这样的父母是非常难得的,却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和孩子共同探索问题
对于没把握的问题请弄清楚再回答。 自己真的不懂,可以如实地告诉孩子,我也不知道。(却不要止步于此) 其实跟孩子示弱,也有一个好处。 可以顺势引导孩子去寻找答案,去思考。 比如可以教孩子上网搜索,不会打字,可以语音。 而对于大孩子,方法更多。 可以让他们去图书馆,去学会从浩瀚的图书资料里寻找自己想要弄明白的一些复杂问题的答案。 当然,父母要记得孩子最喜欢的那种方式——跟着这个问题共同继续打开思维探索一番。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 我发现特别有用,比如跟孩子聊天时,他们问了问题,那就可以跟着这个问题天马行空的聊下去。 有一次我们从餐桌上的冬瓜聊到古代的食物,然后又聊到古代的人,那时候的人吃什么? 哪些东西是古代从国外引进的,为什么黄瓜要叫黄瓜呢? 而如果哪天我喝点小酒,那就更不得了。 儿子会问一些关于酒的问题。 我们会经常聊到李白和酒,也会谈到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说到陆游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因为我喜爱诗词和历史的缘故。 总是喜欢科普的,问科普问题的儿子,有时也会被我这爸爸影响着,对刘关张、曹操、刘邦、韩信、苏轼这些人充满了兴趣。 就是在这些平常的问答谈笑间。 父母会将自己的爱好、想法传递给孩子。 而孩子也会将自己的心扉敞开,把自己的兴趣或者关注点展现给父母。 父母不可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 但我们要感谢这个时代,只要你愿意学,够用心,大量的资料唾手可得。 因为你的回答,对孩子非常重要。 比如上面提到的电梯问题。 我的孩子也曾在很小的时候问过,我记得那次带他看了一些关于电梯结构的图片,还有运行的小视频。 再告诉他一些需要注意的乘坐规矩,保护自己。 于孩子而言,成长的路,注定是不断提问的路。 父母要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提问。 这不仅仅增进亲子感情。 还能增加孩子的表达、见识、思维发散能力。 (摘自《中国教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