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消失的道班 永恒的精神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1年04月19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车辆的 加油站 行人


  □ 刘锐平

  几个大盘旋,数个小盘旋,盘来旋往,盘盘递升……这是抵达迭山顶端的垭口——铁尺梁的真实写照,“峡谷耀明珠,车轮飞山颠”,肖华将军也在长征路上经过腊子口时,如此描写过迭山的重峦叠嶂。许多走过铁尺梁这条公路的人都可能注意到,在半山腰一处稍显宽敞的平台上坐落着一座年久失修的道班,破旧的砖瓦房已经摇摇欲坠,已经完全看不出上世纪90年代这里曾经住过一群人,每天往返于铁尺梁的盘山公路上,用铁锨、扫把、架子车这些最简单的工具奉献过的痕迹,这里就是已经退伍的铁尺梁道班。
  “那时候的条件艰苦,道班选址的时候,因为旁边有一汪泉水,地处27公里山路的偏中间一点,就把道班建在了那里,只有水,没有电。”现还在迭部公路段谢谢寺道班工作的周丰收回忆说。铁尺梁道班筹建于1995年,那几年正是国家开发迭部林区的特殊时期,每天往返于铁尺梁拉运木料的卡车一辆接着一辆,车流量相对现在很大。那时候的公路都是砂石路,由于缺少专业的夯实设备,养护工人前一天填的车辙,第二天可能就被承重卡车碾压得分崩离析,加之整个山路都是在爬坡,车轮一打滑,就挖出一个大坑,春夏季节天气晴朗的时候,一阵风过后,满天灰尘瞬间就能让养护工人的衣服变了颜色,一天下来,嗓子里始终充斥着泥土的味道。海拔3280米的铁尺梁顶,见云就是雨,不比其他地方,五月天,这里依旧会大雪纷飞。养护工人出工,一般都会带雨衣和厚棉衣,有时一天就能经历四季轮回。
  笔者委托周丰收的好友王献涛给周丰收发去微信视频,视频里的他已经略显老气,问起当时的生活条件时,他说,其实那时每天上路养护时还不是最苦的,一个人负责最多也就3公里路,不出工的日子才是最苦的。铁尺梁道班地处半山腰,距离最近的腊子乡也有10多公里,每逢雨雪天气,出不了门,又不通电,业余生活相当枯燥,养路工人大多都是20多岁的青年,青春正年少,旺盛的精力无处释放,除了趁着雨天修理养护工具、置办一日三餐,基本没有其他娱乐活动,如果放在现在,可能没几个年轻人能坚持下来。周丰收还谈起了当年的同事李德臣,说他那时候偶尔会写个毛笔字打发空闲时间,有一段时间,他的宿舍门上贴了两个大大的“缘”字,20多岁的他已到了结婚的年龄,由于道班偏远,平时很难出去,个人的交际圈很有限,处对象成了和他年龄相仿的好几个同事的一大难题,这个字写出了他们的心声,但在他心里,与公路养护结缘,也注定了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清贫,与公路结缘的使命已经完成,与生命的另一半结缘一直在路上。
  与周丰收交谈的过程中,笔者问到当时条件艰苦,咱们公路人有没有一些印象很深刻的助人为乐的事情,这一下打开了周丰收的话匣子——  先从“一汪泉水”谈起吧,那泉水确实清澈甘甜,一年四季源源不断,过往行人一般都要驻足美美地喝上一口,当时拉运木料的一般都是车队,走到半山腰,不光司机们要停下来补充水分,卡车也得饮足了再走,不然接下来几十公里的山路没有水冷却发动机和刹车,是万万不行的,道班门口正好有一片空地,卡车停下来“补给”的时候,也方便错车,这里便成了真正的“加油站”。道班工人不出工的时候,会和司机聊上几句,热情地将司机们的开水壶灌满,有的司机也会借上热水泡上一杯茶,饱饱地吃上一顿干粮,出工不在家的时候,道班工人就在院子的锅台上架起烧水壶,道班的大门也不上锁,司机们来了就填些柴火自己烧水,喝完后还不忘填满水壶,继续留给后面的司机,常在这条线路上跑车的司机与道班就达成了这样简单的一种默契。
  周丰收还回忆说,那时候卡车抛锚的事情也比较多,很多司机晚上无处可去,特别是天气不好的时候,吃住都是很大问题,道班也变成了司机们的“收容所”,不光管饭还管住,那时候的住宿都是满间炕,一个炕上最多挤过七八个人,一来二往,养护工人就和司机变成了朋友,司机们从岷县返回的时候,就会给道班工人带一些新鲜蔬菜、米面什么的,养路工在路上遇到卡车熄火、爬不上坡,帮着摇车、垫块石头等等的琐事都是常态,讲起来恐怕得说一天了,周永丰笑着说道。
  时间一晃到了2000年,拉运木料的车队少了,路上的车流量大幅减少,铁尺梁公路每年能通行的时间变成了4个月,其他时间都是大雪封山,车辆禁止通行,道班的养护任务也变轻了很多,铁尺梁道班要面临光荣退伍了,与就近的代古寺道班合并被提上了日程,李德臣他们都成家了,虽然都很想念家人,但说要离开这个待了近十年的道班,更多的是恋恋不舍,道班更像是他们的另一个家,这里曾有苦也有乐,记录着他们20来岁的青春岁月和记忆,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汗水,就像农民亲手耕种多年的土地,突然要荒芜了一样,内心的感受五味杂陈。道班要撤离的时候,周丰收主动提出来,他要继续坚守这片土地,留下来看护道班,这是大家这么多年来唯一留下的资产,不能丢了大家的念想,以后到代古寺了,来这里养路还有一个容身之所。今后陪伴他的只有那“一汪泉水”,因为那是他们能够在这里扎根的唯一优势,“一汪泉水”为他们提供了生活条件,因泉水结缘,每个人都多了几个司机朋友,丰富了枯燥的养路生活。
  2016年,不惑之年的周丰收也去了谢谢寺道班,但那股泉水依然是过往行人、车辆的“加油站”,行人、车辆在这里休息、观景,破败的道班院落变成了过往记忆的背景墙,被永久收留在历史的年轮里。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