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邓永强 红军两次经过甘南,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革命遗迹,为甘南留下了厚重的红色文化。俄界会议旧址、茨日那毛主席旧居、腊子口战役遗址、洮州苏维埃旧址、杨土司革命纪念馆、宣侠父烈士纪念馆等一系列红色遗迹,特别是俄界会议和腊子口战役,既是长征途中决定党和红军何去何从的“指北针”,更为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4月21日至22日,由省委网信办主办,陇南市委网信办、甘南州委网信办、中国甘肃网、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承办的全省党史学习教育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星耀陇原 永远跟党走”新媒体采访活动走进甘南,旨在通过学习宣传党史汲取奋进力量、保持奋斗精神,迅速掀起网上宣传热潮,切实提升网络引领力、感召力、引导力和传播力。 长征途中的伟大转折——俄界会议 俄界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在甘肃境内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确定了继续坚持北上抗日的政治路线,确定以游击战争来打通国际联系,创建新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为红军长征战略转移指明了前进方向。 俄界会议旧址位于迭部县城东南68公里处的达拉乡高吉村,属岷山峡谷地带,山峦重叠,阻断南北通道,沟通甘川。1935年9月12日,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经此地,并在高吉村召开了决定战略前途的会议——“俄界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王稼祥和林彪组成的五人团,领导红军工作。 “红军走过的达拉,长征精神代代传。”高吉村的村民都对红军的故事耳熟能详。 高吉村村东头有一座木制的藏式民居,当年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的,村民冷草的爷爷是当时这栋房屋的主人。“听说要来红军,爷爷和村里人一起躲到附近的山上去了。”冷草向记者转述着听爷爷说过的事,“爷爷暗中观察后,壮着胆子回到了家里,发现家里住的红军待人客气,而且还帮着干活,就拿出粮食送给红军。”冷草说,爷爷只知道家里住过红军,并不知道家里住的是谁。80余载光阴流转,屋内至今还保存着毛泽东等同志居住时使用的灶台和土炕。 80多年前,高吉村还是一个外人罕至、相对封闭的藏族村寨。1935年9月,正在长征中的红军在这里短暂停留,为这个村子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的高吉村因红色历史而人气颇旺,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这里来参观俄界会议旧址。为此,高吉村新打造了红史馆,专门陈列红军文物、红军战士的长征日记等史料。“2016年高吉村开启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时,我们对相关的旅游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去年全村的红色旅游收入就达到了60万元,今年还会增加。”高吉村村委会支部书记扎西当周自信地说。这个藏族村寨,正依托红色底蕴和依山傍水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茨日那村,毛泽东部署攻打腊子口 在满眼的翠绿中,采访团来到了茨日那毛泽东旧居,实地参观了毛泽东旧居后,与房屋主人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那段光辉岁月,讲述甘南红色故事。 茨日那在藏语中是“河对面”的意思。1935年9月14日黄昏,毛泽东在其居住的小木楼上向红一军团下达了以三天的行程夺取腊子口的命令。 1927年建成的小楼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的原貌,毛泽东当年住过的房间现为展室,收藏了一些当年红军用过的医药箱、标语牌等文物。如今的房主桑洁是第三代守护毛泽东旧居的人。几十年来,他坚守初心,和家人一起守护着这座小楼,义务为前来参观的人讲解着爷爷奶奶当年接待红军的故事。 “二楼有个药箱,是当年毛主席送给我爷爷的礼品,几十年来,我们精心保存着。还有几件衣服、雨伞,也是当年红军留下的。”桑洁说,“据我爷爷讲,毛主席是1935年9月14日在小木楼里下达了‘3天时间夺取腊子口’的战斗命令。毛主席在我们家总共住了3天,临别时跟我爷爷说,在长征路上,自雪山草地以来,最艰难的日子度过了,到这里后,有了回家的感觉。”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茨日那毛泽东旧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桑洁眼里,守护好茨日那的毛主席旧居,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开辟北上通道关键之战—— 腊子口战役 走进纪念馆,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排壮观的组雕,从左至右分别是:李富春、聂荣臻、彭德怀、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张闻天和林彪。讲解员介绍,他们都是腊子口战役的决策者和指挥者,九位红军领导人的塑像,各有姿态,栩栩如生。采访团一边驻足观望着一幅幅照片、一件件红军用过的物品,一边聆听着解说员声情并茂的讲述,当年中央红军攻打天险腊子口的烽火岁月仿佛就在眼前。 随后,采访团又来到了不远处的腊子口战役遗址和纪念碑。高耸的纪念碑、复原的碉堡、布满弹孔的山体……都仿佛让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英雄时代。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