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我好像与他有过一面之缘
□ 当增卓玛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1年05月24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我好像与他有过一面之缘,在课本上,在饭桌上,在米粒里。”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先生,于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这位“当代神农”,将一生奉献给九州大地的“新时代的中华拓荒人”,终于去了他的梦里,想来那里的稻子定是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结的子有花生那么大,而他就在禾下乘凉,看着他的袁花花,稻香围绕着他。
  袁先生是一个可爱有趣的人。
  他喜爱自由,特长散漫,养了一只猫,取名“袁花花”。“花花”真是可爱的名字,一只可爱的猫被可爱的人赋予了可爱的名字。我在想这个“花花”会不会是“稻花”的“花”呢?先生是那样一个有趣的人,给自己的孙女们取小名为“大米”“小米”,那给自己的小猫取名为“稻花”的“花”也是不无可能的吧。先生还有一把小提琴,他说“音乐是最能触及灵魂深处的声音”。
  袁先生是一个真正伟大的人。
  未曾蒙面,先蒙其恩。他的一生致力于“不让人民挨饿”,就连离去的最后时刻,都在担忧着他的稻田,嘱咐着照顾他的护士们不要辛苦,要好好吃饭。他的无数奖章,见证着他一生的耕耘。
  他说:“成功没有捷径。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他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到;“一个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是粮食的重要性。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我都亲眼见过。大家都没有饭吃,叫花子过去讨饭,饭都没有,你讨谁?”是啊,他亲眼见证过那个饿殍遍野的年代,亲自受过不能饱腹的苦楚,所以他站了出来,自此,虽千万难吾往矣。
  记者问他:“你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他回了四个字:“不可能了。”短短的四个字,字字有千钧之重,是啊,不可能了,有他这样的“稻田守望者”,有千千万万这样的“守望者”为了民生前仆后继,这句“不可能”终是成为了现实。
  他的大半辈子都是为了杂交水稻,为其研究了半个世纪,不畏艰难险阻,甘于奉献自己,苦苦追求着他的禾下乘凉梦,不悔自己的初心,先生的杰出贡献属于中国,属于世界。
  这位与我们同处一个时代的伟人,总是让我们下意识地忘记他也是有生老病死的,下意识地认为他是应该永生的,多活一天都是全人类的幸事。
  昨夜的北京大雨如注,雷电交加,是久别的一场甘霖。袁先生,人间播种子,天上洒甘霖,我们永远铭记您。
  袁先生,您让时间有意义,让众生有所爱。
  袁先生,您把人民放在心头,人民将您高高举起。
  袁先生,此后人间升起的每一缕炊烟都是对您的怀念,“稻花香里说丰年”都是您,风儿吹过麦浪,就是您灵魂的回响。
  国之功勋,先生千古,您一路走好。
  我们都会好好吃饭。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