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湖平 申正平
时间长轴记录着上山下乡抓脱贫的点滴,扶贫路上印刻着敢死拼命奔小康的足迹。卓尼县始终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扎实推进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聚焦民生福祉,抓产业扶贫、政策扶贫、社会扶贫,改善人居环境。 党建引领,火车头带好“蝶变”方向。“沙冒多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发展蕨麻产业,党员带头建起了蕨麻种植合作社,引进了产品精深加工扶贫车间,群众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沙冒多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负责人苏奴任欠说。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卓尼县牢固树立“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检验党建看脱贫”的理念,紧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抓班子,建阵地,兴产业,聚人才,强基础,增活力,将基层党建“五力”转化为脱贫攻坚动力,使党建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互促互进。 探索产业发展,走出富民强村“蝶变”模式。走进柳林镇上卓村扶贫车间,缝纫机声“嗒嗒”作响,能工巧妇们正在熟练地制作着一次性口罩、学生军训迷彩服、绣花地毯和挂毯等产品。“这个扶贫车间可吸纳近200人就业,走出了一条‘车间驻村、居家就业、群众脱贫、集体增收’的新路子。”柳林镇镇长毛世民说。卓尼县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模式,深入挖掘乡村资源禀赋,结合“党建+企业”的模式,在各乡镇建立“扶贫车间”,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结合“党建+合作社”的模式,打造“一村一品”的产业品牌;结合“党建+乡村旅游”的模式培育出“红色旅游·乡村美味党建”、“金色党建”等一大批乡村旅游品牌,走出了一条党坚强领导下的富民强村兴业之路。 产业富农,乡村旅游发挥“蝶变”效益。盛夏时节,李尕拉草将羊肉馅放进包子皮,用手快速捏制,配合调好的辣椒、蒜泥和醋,一盘盘软嫩可口的藏族特色美味——甘南藏包子即将出笼端给食客。李尕拉草是卓尼县力赛村一家“藏家乐”的老板。每到夏日,就是她最忙碌也是最开心的时候。“好的时候一天能有四五千元的收入。”李尕拉草说。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卓尼县依托绿水青山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历史传承等文旅资源,着力打造3个叫响全国的文化旅游标杆村,16个全省一流的全域旅游专业村,147个具有旅游功能的生态文明小康村,1500家精品民宿的星级农家乐,培育“一条龙”式的乡村旅游产业链,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聚焦民生,“两不愁三保障”彰显“蝶变”福祉。“生病找谁看、大病怎么转、报销怎么办”始终是群众最关心的医疗问题。卓尼县在实现定点机构“一站式”结报的基础上,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把在统筹区外就医没有直接结算的“一站式”结报窗口向基层延伸到各乡镇卫生院,解决了群众医疗保险报销异地就医“跑断腿”的难题。近年来,卓尼县全力推进“3+1”冲刺清零和“5+1”专项提升行动,明确细化行业扶贫任务和责任,在医疗、教育、水电路房网等基础民生环节下大力气、做足“绣花”功夫,彻底解决了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春风又绿洮河岸,山青水秀尽开颜。2021年的夏日,艳阳照耀秘境卓尼,这只“破茧”的飞蝶也将飞出她最美的舞姿,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改观,城市更美了,乡村更富了,群众的钱袋鼓起来了…… 在喜迎建党100周年之际,卓尼县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要论述的同时,坚持党委总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局,全面落实各级书记一起抓的责任要求,着力实现各项政策、工作和机构有序衔接,紧盯群众收入和“两不愁三保障”,坚决守住规模性返贫底线,健全并落实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在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战场书写新时代的历史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