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江仙
我们去腊子口缅怀革命先烈,站在腊子河桥上,眼前的碉堡及百丈悬崖,不由地让我想起与敌同归的“云贵川”,那声“红军胜利万岁”依然回荡在腊子口上空。 1935年9月12日,党中央在俄界会议上,决定中央红军尽快通过杨土司管辖的迭山地区,突破天险腊子口,打通北出甘肃的道路。知得消息的蒋介石命陆军新编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扼守腊子口堵截红军北上。 腊子口仿佛是大山当中被劈开的一道缝隙,两侧是峭立的绝壁,中间是湍急奔流的腊子河,隘口处的河面上架着一座木桥,横跨于两岸陡壁之上,是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路,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鲁大昌在这里修筑了碉堡和防御工事以及军需仓库,凭借天险和一个师的兵力,要把红军扼阻在腊子口以南的峡谷中。 9月14日,红四团接到军委命令:“三天之内夺取腊子口,扫清前进中阻拦之敌。”红四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的带领下由旺藏寺出发,于次日下午16时,向扼守在此的国民党军发出进攻,5次正面进攻都被敌人的火力压了回来,人员伤亡惨重。 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趴在前沿反复观察,找到了敌人防守的两个弱点,一是碉堡没有顶盖,二是敌人所有的火力点都集中在正面。找到了这个突破口,两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正反两面夹击的奇袭之策。能否攀登上这悬崖峭壁,寻找到迂回的道路,是实现奇袭的关键,但问题是得有个人爬上去,谁能爬上这悬崖峭壁呢? 情急之下,杨成武和王开湘召开全团会议,一起想办法,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绰号叫“云贵川”的小战士对杨成武说:“我能从悬崖绝壁上爬上去,只要我爬上去就能扔下绳子,不要说一个班,就是一个排,一个连的战士都能爬上去”。“云贵川”说完这番话,全团鸦雀无声。大家都不相信眼前这个弱不禁风的小战士能从这样的悬崖上爬上去,这样的悬崖峭壁别说是人,就连猴子也爬不上去。大家以怀疑的目光打量着“云贵川”。“云贵川”又说:“我没有参加红军之前,跟着爷爷上山采药,我是贵阳人,我们贵州的山大而陡峭,只要您给我一根长竿子,竿头绑上个铁钩子,我就能利用悬崖峭壁的石缝和树根爬上去”。杨成武和王开湘看着眼前身子单薄的小战士,想到红军突破腊子口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好点头。战士们纷纷拿下自己的绑腿,撵成了绳,交给“云贵川”。 天黑之后,攀崖的两个连,每个人别了十多颗手榴弹,在王开湘的率领下开始迂回突袭。“云贵川”将绳子缠在腰上,拿着长竿,来到绝壁下,用长竿钩住了一颗树的树根,向上一蹿,像只猴子一样登了上去。爬到山顶的“云贵川”,拿出绳子放了下来,王开湘和战士们顺着长绳一个个往上爬。翻越天险的王开湘带领战士们居高临下用手榴弹炸碉堡。桥头上的碉堡火力点最猛,但扔出去的手榴弹不是挂在树梢上,就是打到别处,打枪又看不清。就在大家着急的时候,“云贵川”说:“给我几颗手榴弹”,战友们把手榴弹给了“云贵川”,“云贵川”将手榴弹绑腰上,引燃手榴弹,喊着“红军胜利万岁”,直接跳到敌人最猛烈的碉堡中,以青春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道路。 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通道打开了,而他却永远地留在这里。对他而言,在参加红军的那一刻就作好了为革命牺牲的准备。 如今,人们依然不知道他的真名,还叫他“云贵川”,只知道那年的他还不到17岁。 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正是革命先烈最初和最终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