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强
早晨七点,驻村帮扶队驱车前往合作市海克尔村开展工作。在驻村的1000多个日夜里,脚下这条山间小路他们已经走了无数个来回。将山里的情况反映到山外,再把山外的好政策带回山里,这样的来往穿梭间架起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筑起了精准扶贫与贫困群众的帮扶路,也让温暖的小康春风吹暖了高原山村的每一个角落。 “最近身体怎么样,干活方便吗?” “还可以,能干点家务,还能放放牛。” 这户人家主人姓周,前些年家中数人接连被确诊为严重的慢性病,突如其来的噩耗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慢性病的医治需要大量费用,正值养家糊口年纪的老周却因病丧失劳动能力,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顿。驻村帮扶队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按程序将该户识别为建档立卡户,依靠医疗报销和兜底性政策,这一家终于渡过了难关,病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生产生活慢慢恢复正常。家里唯一一个儿子也在帮扶队的帮助下学习了挖掘机技术,一家人对美好生活重拾信心。 基层的历练让驻村队员都成了移动的“大数据库”,全村六个自然村的村情户情,这支队伍的每个人都是熟记于心,工作中需要什么信息都能信手拈来,几乎不需要查看资料档案,甚至于每个家庭的房屋格局、物件摆放这样的细节,他们也能娓娓道来。 入户路上,驻村帮扶队队员碰到了正在清扫村道的保洁员完么东智。四年前家中的一场大火让这个高瘦黝黑的高原汉子蹲在自己家门口失声痛哭。得知情况后,驻村帮扶队积极联系帮扶单位捐款捐物,协调保险公司进行理赔。在大家的忙前忙后中,完么东智的二层小楼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重新拔地而起,他得到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实现就近稳定就业,彻底摆脱了返贫的风险。 几年前,杨新庄有还是村里的贫困户,在产业扶持政策的帮助下,成功开办家庭农场,主打绿色农畜产品,通过村里的电子商务将山里的“土疙瘩”变成山外的“金疙瘩”。从前接受帮扶的他,现在带动六户建档立卡家庭,成了名副其实的创业致富带头人。经李队长联系,杨新庄有的特色农畜产品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展销,蕨麻猪肉、土鸡蛋等特色产品大受欢迎,被抢购一空。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日子越过越好收入稳中有增是海克尔驻村帮扶队对全体村民交出的一份满意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