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成为有生命力的人,孩子只需要两样东西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1年08月03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郭子辰


  ◎郭子辰

  这个暑假,跟以往任何一个暑假都不一样。大部分城市的补习班都停办了,某种程度也表示整个社会意识发生变化:一味关注学业,忽视其他素质的发展,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没有好处。
  今天的文章内容关于“玩”,要成为有生命力的人,孩子其实只需要两样东西——安全感和自由玩耍。
  我们应该像重视学习一样,重视孩子的自由玩耍。毕竟,这才是童年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童年最珍贵的宝藏。
给“我”自由玩耍空间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给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但如今,那份自由自在的快乐似乎离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远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关于“儿童幸福度”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荷兰孩子是全世界最快乐的小孩。
  荷兰小孩为什么会最快乐?有一本书叫《荷兰育儿法》,书中讲述了荷兰小孩幸福快乐背后的许多秘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字——玩,如果要加一个定语——就是自由地玩。
  玩什么,怎么玩,都可以由孩子自己来决定,而不是由大人决定的。相比结果,孩子们更看重玩的过程。
  相比成人安排的活动,孩子们的玩耍充满着想象力和创造力。荷兰孩子享有这份自由的成长空间,他们可以顺应自己的天性,去自由玩耍。
  我们小时候应该都或长或短地享受过那份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时光。那份记忆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有一个瞬间,我突然被唤起了那份记忆。
  那是8月的一个下午,我一个人在杭州中天竺法净寺外散步,我突然看到这棵长着红果果的树,我一下子就记起来:我小时跟小伙伴们一起在野地里探险和奔跑的日子。当我摘下那颗红果果,放入嘴里的时候,我一下子就记起了那个味道,尽管已经相隔了20年。
  原来,童年时自由自在玩耍的时光,如同味蕾的记忆一般,一直停留在我心里,给我滋养。
  但长大后,我似乎再也没有尝到过这种味道。我们被大人教导着“要好好学习,不要贪玩”。在那些大人的眼中,似乎玩就是在浪费时间。
“玩”真的是在浪费时间吗?
  我们常听大人说“小孩子家家就知道玩,玩能学会啥?”但转念一想,为什么小孩子天生就知道玩,就会玩,就喜欢玩呢?
  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内在驱动力。
  透过自由玩耍,孩子在感知和探索这个世界。这是孩子怀着自己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去主动探索和发现,所收获那份惊奇和喜悦,又会吸引着他们不断去尝试。
  透过自由玩耍,孩子学会跟小伙伴相处,并建立属于自己的友谊。会玩的孩子,往往有着不错的社交能力。
  透过自由玩耍,孩子还建立规则意识,懂得合作,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边界。他们在玩耍的过程中,甚至需要动态地调整规则,从而让每个伙伴都能够公平且快乐地参与其中。
玩什么,怎么玩,由孩子自己决定
  玩耍本应该是属于孩子们的自由空间,是不应该由大人设计和安排的,我们要做的只是提供一个开放的、相对安全的环境。
  玩什么、怎么玩,都应该是由孩子们自己来决定的;这是孩子们自主、自发的活动,他们会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透过玩耍,孩子们自由地发挥着他们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玩耍过程中,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收获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
  更为重要的是,玩耍是孩子与自己的相遇和对话,为“我”——那个独一无二的“我”的成长,留出更多的可能性。
  马云说过一句话:“不让孩子玩,他们30年后将找不到工作。”我想说的是,他们或许能找到工作,但他们可能很难找到自己。
  发现自己的天赋,找到自己的热情,这才是获得幸福人生的关键所在。而孩子们依照着自己的意愿,开展自由的玩耍。
  透过这份自由成长的空间,才能让内在真实的自己得以浮现。孩子们需要这份“留白”的空间,去真正跟自己相遇和对话。
孩子自由玩耍的空间都去哪了?
  但是,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敢让孩子玩?孩子们似乎也越来越不会玩了,孩子的玩耍空间都去哪了?
  如今,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往往一个孩子会有很多大人围着他转。孩子的需要似乎无时无刻都在被我们关注着。当孩子觉得无聊了,我们会想各种办法哄孩子开心。
  孩子的生活中,充斥着成人的意图和安排。从成人精心设计的玩具,到所谓的游戏活动,孩子们自由玩耍的时间如同压缩饼干里的空气,几乎都被挤占了。
  除了大人们的围绕,还有各式各样的辅导班,以及似乎没有尽头的作业和考试。我们无形中用“爱和保护”的名义,剥夺了孩子自由玩耍的空间;我们以“教育和学习”的名义,剥夺了孩子自由玩耍的空间。
  如今,我们举全家之力,把诸多资源、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孩子学业上,似乎成为天经地义的事。但这份巨大的投入背后,追逐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以为“顶尖的成绩或履历,就等于顶尖的学校”就等于成功和幸福。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牺牲了当下的幸福,真的能够换来未来的幸福吗?
  我仍记得自己在那些“压力大、睡眠少、作业多、玩不了”的日子里,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拿到班主任的准假条,这样我可以溜出学校。我仍能清楚地记得自己跨出校门那一刻,那种能够畅快呼吸的自由,简直如同“大鱼跳进水塘,内心洒满阳光”。
  我高中毕业已经十年了,这种教育模式似乎仍然没有改变。如果有改变,那就是变得似乎更令人喘不过气了。
  如今,被诊断为多动症等注意力缺陷,以及抑郁症的孩子似乎越来越多。甚至有很多不堪重负的孩子,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
  我们难道不可以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多一份自由玩耍的空间吗?
儿童成长有自己的节奏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到: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扰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孩子有他们自身发展的规律和节奏,我们要做的不是抢跑,而是顺应孩子成长的节奏,做好每个阶段该做的事。
  当孩子在妈妈肚子里时,他如同一颗埋藏在土壤中的、具足一切的种子,经历40周的孕育,等待破壳而出。我们都不希望孩子早产,期待他在妈妈的肚子里获得足够的滋养。
  孩子出生后,孩子需要母亲的怀抱,也需要有空间去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努力克服地心引力,去试着抬头、翻身、然后会坐、会爬、会跌跌撞撞地行走。他如同一颗破土而出的种子,呈现着那股向上生长的力量。
  到了2岁,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开始学会说一个字“我”,这个仅指代独一无二自己的我。随后,到他换牙前,他似乎拥有者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吸收和模仿着自己周围的环境,并依照着自己的意愿去玩耍。
  这跟大人拿着一张卡片对孩子说:“宝宝看,这是红色,这是红色的苹果。”孩子的感受和体验是截然不同。孩子年龄越小,他们就越需要体验真实的事物和生活。
  他会画出千奇百态的小怪物,会乐此不疲地玩着各种扮演游戏,他奔跑、跳跃,不断尝试和探索,去认识世界,也认识自己。他应该去充分享受自由玩耍的乐趣,而不是去识字,去背乘法口诀。
  等孩子开始换牙,也大致是他上小学的年龄。他圆滚滚的身子,不知不觉变得修长,如同一棵茁壮成长的小树苗。
  他做事情开始逐渐具有计划性,开始能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但他仍需要基于具体的情景来学习,而不是面对着大量抽象的文字和符号。
  然后,孩子进入青春期,升入了中学,这颗小树苗更加枝叶茂盛了。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段,大脑的海马体才发育成熟,这意味着长时间记忆功能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此之前,让孩子进行大量记忆性学习和抽象的逻辑推理,都是不恰当的。
  最后,孩子不知不觉长大了、成熟了,他开始独立生活,并组建自己的家庭。这时才是判断一个孩子教育是否成功的时候。
有两样东西构成了幸福童年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在一个讲求速度和竞争,充斥着焦虑的环境里,我们真的很难去静待花开。
  的确,我们一直在面临着各种焦虑。无论是我们自己的状态,还是孩子的状态,以及周围的环境,都可能引发我们各式各样的焦虑。
  但在这看似封闭的循环里,我们唯一能够调整的是我们自己的状态,可能是自己处理情绪的方式,或是自己看待问题的视角。
  因为我们的状态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一个内心充满喜悦和幸福感的成人,才能带给孩子以安全感,也才能真正为孩子营造一个自由的成长空间。
  我们不仅需要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也需要为我们自己留出一份空间。在这份空间里,我们有机会与更多的可能性相遇,也与更多的美好和幸福相遇。这也是我在童书妈妈读书会这份空间里收获到的。
  瑞典著名的儿童作家林格伦曾说:有两样东西构成了我的幸福童年:安全感跟自由。安全感来自我父母亲彼此相爱……在原野里自由快乐的奔跑,这快乐的童年是我一生生命力的源泉。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