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牛坡烈士陵园内的无名烈士纪念碑 柴洪宇师长遗像 慢牛坡红军烈士纪念碑 慢牛坡遍洒英烈鲜血 得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消息后,蒋介石如坐针毡,焦急万分,他急忙调兵遣将前往甘陕,妄图将立足未稳的红军主力一举消灭。中央军委根据党中央“逼蒋抗日”的方针,决定给蒋介石部队以迎头痛击,并指示红四方面军西渡黄河作战。九十三师师长柴洪宇率部队会同九十一师,负责阻击敌人,掩护大部队渡河。 柴洪宇,又名柴鸿儒,出生于大名县。1928年参加国民革命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6月任红军第31军93师师长。为掩护方面军战略转移,在四川名山与敌军激战7昼夜,打退敌人十多次进攻,他领导的部队被称为“夜袭长胜军”。 10月24日,在会宁城东的高山上,柴洪宇给关麟征部二十五师七十五旅以迎头痛击,遏制了敌人的追击,为红军大部队在虎豹口顺利渡河赢得了时间。蒋介石随后又敦促关麟征继续北进,追击红军。柴洪宇奉命协同其他两个兄弟师,在会宁东部的慢牛坡伏击追敌。 27日,柴洪宇率部进驻慢牛坡,经亲自察看地形后,把部队埋伏在杂草和灌木丛生的坡上高地,占据有利地形,布下一个“布袋”阵,修工事挖战壕,一切就绪,只等敌人来犯。 傍晚时分,柴洪宇得到侦察员有敌情的报告,为诱敌深入,他命令部队注意隐蔽,不许有任何动静,待敌人进人腹地后,来个关门打狗。 虽然没有月亮,可满天的星斗,足以使隐蔽的红军把来犯之敌的一举一动看得清清楚楚。当敌人进入我埋伏圈,正在爬坡时,柴洪宇高喊声“打”!机枪、手榴弹似狂风骤雨一样向敌人打去,毫无防备的敌人,顿时乱作一团。死一样寂静的慢牛坡霎时变成了杀声的海洋,枪声的海洋。为了不让一个敌人漏网,柴洪宇命令两个团,紧紧地“扎”住了“布袋”口,截断了敌人的退路。敌人在“布袋”里拼命挣扎,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嘹亮的冲锋号吹响,红军从四面八方向敌人发起了冲锋,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尸横遍野。战斗一直持续到深夜,敌旅长梁恺被擒,敌七十三旅大部被歼。 就在战斗胜利结束之际,一颗罪恶的子弹飞来,击中柴洪宇头部,这位骁勇善战的红军师长的一腔热血洒在了慢牛坡,年仅33岁。 在黄河西岸指挥作战的徐向前得到柴洪宇牺牲的消息后,难过地说:“他是一位英勇善战的指挥员……” 农民姜启林22年忠诚守墓 柴洪宇壮烈牺牲后,警卫员王树堂找到了慢牛坡附近的一位叫姜启林的农民,他紧紧拉着姜启林的手,掏出了自己身上仅剩的两块党费,恳请姜启林买一口棺木将师长安葬。 姜启林自愿捐出家中老人的寿木,与王树堂一起安葬了柴师长。慢牛坡上,王树堂拿出笔来,绘制了师长坟茔的草图,并将坟周围的主要地貌都标注在图纸上,然后郑重地将图纸折叠好,装在身上。 红军撤离后,国民党卷土重来,追查红军下落。姜启林被抓了起来,严刑拷问下他始终守口如瓶,没有透露一丝丝信息。敦厚的姜启林始终牢牢记着王树堂对他的深情嘱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守护着柴师长的忠骨,这一守就是22年。 年年春草绿,每到清明时节,姜启林和他的家人都要来到柴师长坟前,焚上一炷香,燃上一卷纸,培上几锨土。 师长遗孀千里寻夫跪谢恩人 柴洪宇的遗孀李凤琴一直苦苦等待丈夫归来。1958 年秋,柴洪宇的警卫员王树堂终于找到李凤琴,送来了柴师长的烈士证和他画的柴师长长眠之地的草图。 从那张发黄的草图纸上,李凤琴终于知道了丈夫的下落,知道了会宁,知道了慢牛坡。她将悲痛欲绝悄悄掩藏,与家人一起从千里之外的邯郸来到会宁。 爬上慢牛坡,开启坟墓,在确认遗骨正是丈夫时,李凤琴跪倒在地。这一跪,不仅是跪英雄的丈夫,更是跪拜守墓22年的姜启林老人。 为了能在暮年的时光里陪伴丈夫的英灵,李凤琴决定把丈夫的遗骨迁回老家,安葬在河北省邯郸市的烈士陵园。 当得知要把柴师长的遗骨运回邯郸的消息,在会宁县红军会师旧址的文庙大成殿前,会宁人民为柴师长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数万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佩戴白花,寄托哀思,簇拥着长长的队伍,呼唤着师长的名字,争扶着柴洪宇的灵柩,为敬爱的师长送行。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历史久远,号角犹闻。1986年,会宁县政府同时修建了慢牛坡红军战斗遗址和烈士陵园。2006年10月,增建了烈士陵园的纪念塔。如今,慢牛坡红军战斗遗址和烈士陵园已成为会宁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是该县宝贵的红色资源。每逢春节、清明等重要传统节日,广大党员、共青团员、少先队员,驻地部队官兵和各界人士便会前来扫墓、祭奠,缅怀革命先烈。 据《白银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