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塞上明珠常爷池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1年08月16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坑死人


  ◎ 颜士州

  常爷池素有塞上明珠之称。它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东,卓尼县崇山峻岭之间,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这里有一场传统庙会,除了佛教徒进行佛事活动外,藏民赛马、歌舞,汉民唱戏、漫“花儿”(山歌),人欢马叫,热闹非凡。
  盛夏的一天,我作为花儿爱好者,约了一位老歌手作向导,前往游览。跋涉逶迤山路,翻越妙华山险,举目一望,尖石山如金字塔巍然屹立,同秀媚的莲花山遥呼相应,争相媲美。环顾左右,山峦莺叠像大海的波涛伸向远方。哪有湖泊名池的影子?老歌手大概看出了我的心思,只是笑而不语,倒加快了脚步,领我转过一个弯子,突然朝前一指:“看,那不是你向往已久的常爷池吗!”果真,万山葱茏之中,一泓碧蓝的湖水映入眼帘,湖水如沐浴梳妆过的少女,静谧地躺在群峰环抱之中,清风徐徐,碧波皱起,倒影摇曳,婀娜多姿。啊!常爷池,高峡平湖,名不虚传。
  湖畔松柏迭翠,山花争芳斗妍;几群野鸭结伴畅游,一群白鹤,引颈展翅,咕嘎长鸣,那洁白的羽毛、飘逸的体态,给常爷池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我们沿湖畔七拐八弯,穿林攀壁,饱览明珠风光。松涛盈耳,鹿鸣鸟啼,声声“花儿”伴随野花的芳香,高一阵低一阵从远处传来,汇成一股大自然交响曲,是那样的和谐悦耳,心醉神驰。“此曲只应天上有!”我脱口而出,翻越一座峁梁,我从陶醉中醒悟,偌大的一面草坡上,人如潮歌如海,竞相夸富赛歌。藏、汉同胞,身着节日盛装,花团锦簇,许多藏胞,满载丰收的喜悦,乘骏马远道而来,帐篷鳞次栉比,式样新颖争奇,金鹿、孔雀、仙鹤、青松、浪花……一切在藏族牧民心中,被视为美好、吉祥之物,都绣在帐篷上了,充分表达了他们的心愿。
  我们汇入山场人群,纵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也使你眼花缭乱,双耳失聪。每顶帐篷里,都有汉族朋友在做客,花儿、洒曲加小调,三弦、板胡加咪咪(咪管),歌舞弹唱,情融意洽,欢愉一度。
  常爷池古代叫“冶海”,海拔3100多米,形状如柳叶,九曲十八弯,弯弯都有迷人景。相传,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曾西征至此,同一位名叫次仁卓玛的藏族姑娘结婚,在当地藏汉百姓的支持下,屡建奇功,剿灭反叛,受人敬仰。后来,藏汉百姓为纪念他的功绩,在风景秀丽的冶海边上修起了常爷庙,一年四季领受香火。从此,冶海就改名为“常爷池”。据说,常爷有了神池,能行云布雨,普降甘露。
  “那常爷不就成你们藏族的姑夫了?”我逗趣一问,惹得哈哈大笑。“不错,是我们的姑夫”!两位藏族老大爷说:“他死后成神,还干了不少好事呢。你没见庙后有块牦牛大的盘石,那石头名叫‘放账石’”。我一听诧异,石头还能放账?二老讲了事情的原委。
  相传,常爷庙修成后,周围藏汉百姓每遇困难,只要将写好的借条压在盘石上,次日天麻亮,即可取回应借银子。因此,叫放账石。谁知八角沟有个叫“坑死人”的老财主故意捣乱。一天,他头顶三脚(烧茶搭壶用具),脸蒙筛子,乔装打扮后借到白银千两,可是借期已过,不见归还,常爷受骗不再放账。庶民百姓经过查访,弄清是坑死人干的勾当,人人怒火满腔,5月28日将老财主抛进常爷池,以命抵债。藏汉民族载歌载舞,从此庙会山场流传至今。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