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卓尼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全力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高地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1年08月17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土山村


  洮水之滨,古雅川下,这个因马尾松而得名、因洮砚而闻名的小城卓尼,正在迎来它最美的季节,迎着朝霞晚风,奇山秀水张扬着青藏门户的无穷魅力;走在大街小巷,洁净无污彰显着全域旅游无垃圾的强劲蓄力;深入乡间田陌,屋舍瓦房透露出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深远福祉。
  近年来,卓尼县围绕党的中心建设工作,以党建为抓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挖资源禀赋,扛起生态旗帜,精雕细琢,稳抓稳打,走出了一条又好又快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李湖平 梁红芳

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近年来,卓尼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坚持精准发力,保民生、兴产业、强基础,上下一心,奋力拼搏,2018年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困扰卓尼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
  阳光和暖风让滨河路上的慢生活变得有情调起来,老人们悠然地谈论今非昔比的生活和幸福晚年。
  “以为一辈子都挪不出穷窝窝了,现在政策好了,儿子媳妇贷款在城里做起了小生意,买了廉租房,我就负责接送孙子上学。”“养老保险领上了,看病公家也报销,我们要多活几年。”这是老人们的对话。
  全力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效解决社保、上学、就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卓尼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三五”期间,卓尼县各类民生支出37.22亿元,占财政支出的31.52%。累积发放城乡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各项资金2.41亿元。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193人,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完成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01万人次,输转劳动力8.23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2.6亿元。建立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系,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1.05万套,实施棚户区改造7085户。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9所,实现有需求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累计投资3.64亿元,改扩建标准化学校78所,新增校舍面积8.1万平方米、运动场地3万平方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提前两年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引进中小学和幼儿园紧缺教师239名。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教育工作考核考评连续七年全州排名第一。为3.1万贫困人口落实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集中救治罹患重大疾病贫困人口200人次,全面实行“一站式”结报服务,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顺利通过二甲医院评审,全县村卫生室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三医”联动改革成效显著。全面建成图书馆和文化馆新馆,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成功举办了第五、六、七、八届“和谐杯”篮球运动会,大力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振奋人心的数据背后,凝结着卓尼县干部群众日夜兼程挽裤抡袖的汗水,也彰显着卓尼现社会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的坚定步伐。
乡村振兴挥毫泼墨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幸福真不真,关键看农村。在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加草农家乐里,一盘喷香扑鼻的爆炒土鸡正在装盘,“天气暖和了,客人天天爆满,一天收入个几千元不成问题,”老板李加草高兴地说道,“杨土司纪念馆和土司文化广场建成后,估计游客会更多。”
  在博峪村,像李加草家一样的农家乐还有75家,他们实现了在家门口致富奔小康,上演了一幕绿水青山“变现”记。
  博峪村以国家AAAA级景区大峪沟的秀丽风光为依托,以杨土司开仓放粮助红军的红色文化为底蕴,以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全域旅游无垃圾行动为契机,在基础设施建设、风貌改造、文化发掘上下大功夫,让昔日的“土山村”嬗变为今日的“生态宜居、特色宜游、乡土宜忆”的文化旅游标杆村。        (下转二版)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