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李应川:花甲老人光荣入党 跟着太阳走不会冷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1年08月24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以前吃水要用毛驴从远处驮,我们家种了7亩多旱地,靠天吃饭,收成差,上学、出行、看病都不方便。山区风沙多,自然条件恶劣,住的是土坯房,就靠洋芋填饱肚子。”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干城乡富民新村村民李应川年逾花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拿着家里之前住房的老照片,边说边摇头。
  古浪县南部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十年九旱,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就业难、增收难的问题非常突出,11个乡镇73个贫困村超过6万人生活在大山褶皱里,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20多岁的李应川离开家乡,到煤矿去挖煤,一干就是20多年,直到自己再也干不动了。2006年,李应川迫于生计压力再次出门远赴新疆打工,“一天百十来块钱,生活没有任何变化,家里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我就回到老家养羊,勉强维持生计。”他说。
  2012年开始,古浪县计划将南部山区贫困群众搬迁到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实现易地脱贫致富。2018年5月,李应川一家从古浪县横梁乡横梁村搬进了黄花滩移民新村,成为了富民新村的第一批村民。
  崭新的房屋、宽敞的道路、整洁的院落,微风阵阵拂过村庄,一派祥和的气象。“现在方便多了,孙子就在家门口的学校上学,一出村就是平坦的公路,村里卫生室看病方便,村里还给搬迁户们分配了政府补贴配套的温室大棚和暖棚。”李应川说。
  “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这是我们对移民搬迁工作的要求。只有培育产业,才能让搬迁群众稳定增收。我们这里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但是水资源短缺,一定要发展适合本地的特色产业。”富民新村党总支书记张延堂说。
  经过多次的考察和论证,富民新村党总支决定带领村民发展以日光温室精细果蔬为主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和以牛羊鸡鸽为主的舍饲养殖产业。通过党员带头种植日光温室,手把手教村民技术,2019年底,全村230座日光温室全部种上了蔬菜。
  2020年,富民新村积极争取扶贫资金500万元,采取“党建+产业”发展模式,建成肉羊养殖基地1处,投羊6200只,2020年底全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80多万元,比2019年增加130多万元。2020年,全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52元。
  “我们家现在有1座温室大棚,4座暖棚,每年的收入比在山里住的时候多了2万多元,日子过得好着哩。”李应川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
  看着村民靠着党的好政策脱了贫、致了富,年近花甲的李应川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一辈子跟党走。
  2019年10月,已经58岁的李应川郑重地向他所在的第一小区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只要村党组织有要求,他第一个响应落实;有了新政策,他积极学习并向村民宣传;村民遇到了困难,他都主动给予帮助。
  2020年3月,李应川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考察。2021年5月21日,李应川正式成为预备党员。
  今年7月1日,年逾花甲的李应川作为甘肃省唯一的新党员代表到北京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跟着太阳走不会冷。我要牢记入党初心,为群众做好服务,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做一名新时代的合格党员。”李应川说。
  富民、感恩、富康、阳光、圆梦、爱民……昔日荒凉的戈壁滩上,一座座美丽的村庄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铺陈开来,支部领着干、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这里正一步一个脚印奋勇前进,让搬迁群众日子越过越好。
(据人民网)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