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璀璨星斗,点亮无垠苍穹;多元一体,孕育中华民族。 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引领民族工作在创新发展中迈上新台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境界。 思想之光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刻回答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擘画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宏伟蓝图 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这一时刻将被永远铭记——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置身天安门广场,聆听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感受着庆祝活动的热烈氛围,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代表、来自云南镇沅县的拉祜族干部王迎斌心潮澎湃。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才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自豪!”王迎斌激动地说。 全面小康是各族同胞团结奋斗的成果,民族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共享的荣光。 在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河里,神州大地上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始终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行进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一程,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审视国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民族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更加复杂。 放眼国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挥之不去,民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不断影响全球和平与发展。 我国民族工作如何顺应新时代、开创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将之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加以谋划,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中加以推进。 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同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深入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以此为指引,新时代民族工作向纵深推进。 2015年国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邀请来自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的13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来京参加国庆活动。 9月30日,在会见代表们时,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 “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 历史的巧合蕴含着历史的必然。66年前的同一天——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36名少数民族代表用滚烫言辞表达着对新中国的衷心认同与期待: “我们各少数民族人民几百年来流血奋斗所争取的目标,今天终究实现了……眼看着我们各个少数民族和整个中国人民的光明幸福前途,我们有说不出的愉快和兴奋!”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在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各族儿女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觉醒。 思想的火炬,照亮着崭新的时代。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中华民族”一词首次写入国家的根本法。 2019年9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开创性提出“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