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8.0级汶川特大地震骤然发生,造成近10万同胞罹难或失踪…… 面对严重灾情,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展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迸发出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巨大力量,赢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
以人为本、血肉相连——凝聚不屈的力量 绵竹汉旺广场的塔钟,永远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的14时28分。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在第一时间把抗震救灾确定为全党全国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迅速组织各方救援力量赶赴灾区。 72小时内调集14.6万陆海空和武警部队官兵驰援灾区;2亿元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应急资金紧急下拨,保障灾区群众生活物资急需;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广大干部群众紧急动员、迅速行动…… 与时间赛跑,与死亡竞速。8.4万多名群众从废墟中被抢救出来,149万名被困群众得到解救,430多万名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1510万名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 震后第11天,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启动。3年内,中央共调度、安排了各类政府性资金和公益性资金3000多亿元,确保灾后重建顺利进行。 今日汶川,新楼耸立,水绿山青,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昔日满目伤痕的地震灾区浴火重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中国奇迹”。 在这片土地上,无数共产党员以舍生忘死、冲锋在前的精神,书写了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感人篇章—— 地震发生那一刻,东汽中学教师、共产党员谭千秋张开双臂将学生掩护在自己身下,用生命诠释责任与师魂。 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时任北川羌族自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兰辉强忍地震失去3名亲人的悲痛,不眠不休地投入救灾工作中。担任北川县副县长时,他勇担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等繁重、艰难的灾后重建工作任务,为保证群众走上“放心路”奔波于途,最后殉职在路上。 地震发生后,1万多支“党员抢险队”“党员突击队”“党员服务队”“党员先锋队”始终战斗在救灾第一线。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建家园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这场举全国之力的抗震救灾,为灾区人民战胜灾难、重建家园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地震发生后,邹凌从天津赶到映秀灾区。从抢险救援到灾后重建,再到脱贫攻坚,他一直留在映秀。如今,他担任映秀镇渔子溪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邹凌个人出资捐建了渔子溪大院、矿泉水厂等集体企业,将企业收益无偿赠送给全村老百姓,让村民变股民。看着村民们的笑容,邹凌很欣慰。 一对一、一帮一。汶川地震发生后,按照中央作出的对口支援的决策,19个对口支援省市,带着700多亿元援建资金,肩负着庄严使命,迅速奔赴灾后重建的战场。 时任潍坊市抗震救灾援川前线指挥的崔学选,冒着余震造成的滑坡和飞石危险,带领援建人员踏遍了北川县桂溪乡的山山水水。2009年7月13日,因连续超负荷工作,他倒在了援建路上…… 援建者们不畏艰难、忘我工作,告慰逝去的生命,为生者点燃希望。灾区群众擦去眼泪、撸起袖子,发扬自力更生、互帮互助精神,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家园。 风雨同舟、守望相助。正是在这场举世罕见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弘扬精神向前进 民族精神的内涵,总是在历史进步中不断得到丰富、在一次次重大考验中不断得到升华。 2013年4月20日,汶川地震灾区旧伤初愈,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又发生7.0级大地震。汶川地震所凝结的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在芦山救灾工作中。 “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是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的凝聚力,越是要鼓起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气神。”抗震救灾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进一步全面部署四川芦山抗震救灾工作。 越是艰险越向前——从汶川、玉树到芦山、鲁甸,在一次次地震灾难中,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不断升华,中华民族体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这种精神力量不仅是灾区重建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面向未来的胜利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防震减灾、抗震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应急能力明显增强。 今年5月14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四川省政府在四川省雅安市等地联合举行“应急使命·2021”抗震救灾演习。演习结束一周后,相继发生云南漾濞6.4级地震、青海玛多7.4级地震,应急管理部协同相关地区迅速部署抢险救援救灾工作,演习成果得以运用,对于及时有力应对地震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发挥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提供保障等作用,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工作局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坚持以防为主、综合减灾,注重将防灾减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化源头预防。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绽放的强大精神动力,必将激励我们在经受各种考验挑战中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 (上接一版) 与此同时,推动“不来即享”,落实惠企政策,持续减轻企业负担。省工信厅依托甘肃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启动甘肃省涉企政策精准推送和普惠政策“不来即享”服务系统建设,链接省政务服务平台和相关部门现有平台,实现可在线办理涉企事项896项,有效提升融资、减税降费等涉企事项办理便捷度。今年上半年,全省共为33.85万户企业减免税费19.1亿元,为4.45万户企业减免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1.05亿元。 为了支持引导全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我省加大培育力度,健全培育路径。今年,省财政厅统筹安排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达到5000万元,省工信厅已累计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12亿元。到“十四五”末,力争培育“专精特新”库入库企业1000户以上,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0户以上,推荐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户以上。 强化金融服务方面,我省鼓励金融机构将更多资源向中小微企业倾斜,积极培育科技型、创新性、成长型优质中小企业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及区域性股权市场上市。截至目前,甘肃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板”已正式开板,天光半导体等6家“专精特新”企业首批挂牌运营;金融机构银行业三年新增1000亿中小微企业专项贷款已新增贷款845亿元;甘肃金控担保集团为11091户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担保85.35亿元;省金融监管局推动建设的“陇信通”平台已注册企业4343家,入驻金融机构122家,发布金融产品369项,企业用户申请融资1522笔135.68亿元,撮合实现融资1035笔71.15亿元。 此外,我省还加强清欠力度,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为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自2018年12月开展清理政府部门、大型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以来,已累计清偿无分歧账款315.21亿元,提前完成国家“无分歧欠款清零”要求。为进一步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我省还从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和预算审核等5个方面提出了22条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具体举措,并开发甘肃省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登记(投诉)平台,使企业欠款投诉能够在线受理、分办、反馈。今年以来,共受理转办拖欠中小民营企业投诉线索214件,经核实已清偿16191.43万元。 与民营企业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今年前8个月,全省新设立市场主体19.82万户,同比增长4.79%;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9.2%,增速为15.8%,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高5.3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