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一把红军伞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1年10月20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马强


  ◎马强

  在茨日那毛主席旧居,陈列着一把红军伞,一把长征时期的粗布伞。从最后一次撑开到现在,它就一直被静静放置在这里,无声地为大家讲述八十多年前的那部革命史诗,让人们从中默默领悟伟大的长征精神。
  这是一把锈迹斑斑的红军伞,支架略微变形,伞扣掉落后,几根伞骨露了出来。沧桑中隐隐感受到几分坚韧,斑驳中流露出顽强。从温润细雨的赣湘大地到潮湿多雨的西南山岭,再到狂风骤雨的高原草甸,漫漫长征路上这把粗布伞陪伴着红军战士走了多少里路,挡了多少次风雨,才成了如今的模样。赤水河畔的枪林弹雨中,泸定桥边的千钧一发之时,夹金山上的饥寒交迫之际,它又见证了多少生离死别?多少艰难困苦?才被一个又一个信念坚定、果敢顽强的英雄们手手相传,最终来到这里。“只要还剩一口气,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这是埃德加·斯诺深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队伍后,在《红星照耀中国》里写的一句话。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背后,是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只有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脚下才会有力量。红军钢铁般的意志,源自他们相信有一把伞正在缓缓打开,那是一把能为全天下劳苦大众遮风避雨的大伞。
  红军伞的伞柄略长,伞面展开后和现在的伞比起来略大一些,这样,在雨天可以庇护尽量多的人。长征途中物资严重匮乏,官兵共撑一把伞不仅是齐心协力、同甘共苦的真实写照,更是这支红色队伍本质的具象缩影。官兵平等是毛主席在“三湾改编”中创造性的治军方略之一,也是我党我军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之一。团结战友则是我党我军在历次血与火的考验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凝结成的深情厚谊。就在离这把红军伞几十公里外的腊子口,一名叫“云贵川”的普通战士,曾让整个红一方面军在这里转危为安。
  战役打响前,地势险要的腊子口让初到这里的红军先头部队一筹莫展。而“云贵川”在军事民主会议上提出的攀岩迂回战术被团长、政委果断采纳,最终红军成功运用这一战术攻克了险关腊子口。在危机和挑战面前,红军表现出的紧密团结和顾全大局,是历史上所有旧式军队和反动军队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发白的粗布面上,原本的天蓝底色隐约可见,而与伞面一起褪去颜色的还有上面几个显眼的补丁。这把已经破损了的红军伞,是在哪个借宿的老乡家中得到了缝补?又是哪位战士送给了当地乡亲们这把伞?两者联系起来又是怎样感人至深的故事?艰苦朴素绝不是中国共产党照搬照抄学来的,也不是中国共产党的刻意为之,而是这个政党这支军队与生俱来的优良品质。他们来自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身上体现的当然是人民群众最优秀的品德意志,他们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意志,自然也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护。一针一线间是浓浓的军民鱼水情,筚路褴缕中是火一般炙热的情怀和铁一般的纪律。红军走后,老百姓曾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样的,共产党也是宁可自己顶着瓢泼大雨,也要为老百姓换来一身干的人。在红军经过的地方,当地百姓生活中至今依然延续着许多关于红军伞的文化习俗。在井冈山革命老区,一把红军赠送的油纸伞成了家族代代相传上的传家宝;在川西地区,藏族群众还会在一棵名为“红军伞”的松树下烧香祈福,洒下自酿的青稞酒,以慰英灵;在陕南的群山之中,人们依旧唱着那首代代流传的歌谣——《十送红军》,其中一句是:“七送红军伞,一把日照伞,紫竹把把光头缠。”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说:“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瞻仰历史文物是学习感悟长征精神最生动、最直接的方式,这把陈列在毛主席旧居的红军伞将会永远保存在这里,用静默去教育引导一批又一批前来参观它的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