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以身试药 责无旁贷
——记甘南籍新冠疫苗主研科学家杨晓明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1年11月09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马兴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隔三差五,杨晓明就让化验人员在自己胳膊上抽几管血,殷红的血液顺着导管缓缓流入采集瓶,为下一步的实验提供研究数据。
  杨晓明是甘南籍藏族汉子,1978年毕业于合作二中,目前是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国药集团总工程师、中国生物董事长。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杨晓明举全所之力,带领团队投入到与疫情抢时间、争速度的疫情阻击战中。他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奋战在研发一线,饿了就简单扒拉几口盒饭,渴了就用矿泉水对付几口,经过48小时争分夺秒的拼搏奋斗,他们攻下了第一个堡垒,研发出新冠病毒基因诊断试剂盒,也就是现在通用的核酸采集管,被国家卫健委推荐广泛使用。随后,又经过对新冠病毒毒株全方位的分析研判,最终决定采用灭活方法为突破方向,灭活疫苗符合“安全、快速、有效”大批量生产的条件,符合我国国情需要,接下来的一切工作就围绕着“毒株筛选、抗原纯化、细胞培养、疫苗配方”展开。研发疫苗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过程,容不得丝毫马虎,稍有差池,就会前功尽弃。那段日子,杨晓明抛开一切杂念,满脑子装的都是“灭活”二字。实验到了哪一步,得出的参数是多少,几组实验结果的比对值又是多少,这些数据都是每天都要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对它还要准确无误做出分析和研判,才能保证展开下一步。如果病毒灭活不到位,到了人体就会致病;灭得过度了,破坏了病毒的抗原活性,又会影响疫苗的效果。为了把病毒“杀”得恰到好处,必须反复试验,得出一个正确的值。杨晓明和团队只有一个目的,使“死”病毒进入人体后能够激活人的免疫反应,让人产生抗体,人体注射疫苗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获取这个抗体,在体内筑起一条自我防护的屏障。
  2020年4月,经过98天不懈的努力,由杨晓明领头主研的“新冠灭活疫苗”获得附有条件批量上市的批复,他作为第一批志愿者,第一个注射了首针疫苗。
  在研发疫苗的那些日子里,因操劳过度,高血压犯了,站立不稳好几次晕倒在实验室。吃上几片降压药,休息一会又投入到工作中,在杨晓明的身上深深烙着草原儿女坚强不屈的韧劲。
  在生物工程疫苗研发领域,一款疫苗从研发到上市,周期需要八到十年,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一常规被打破,以中国生物为例,从启动科技攻关到获批附条件上市,全民正式接种,时间仅用了不到一年,创造了又一个中国速度,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日益强大起来的祖国和“863”计划的实施。
  以身试药,责无旁贷。杨晓明以一个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身份,履行职责,冲锋在抗疫第一线。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