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那毛泽东旧居 记者 后晶晶 周芳
在次日那毛泽东旧居,一位年逾半百的老人正指着小木楼向游客们讲解:“1935年9月14日,毛主席正是在这里,向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下达了3日之内夺取腊子口的命令。也正是这条命令,为红军继续北上抗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位老人叫桑洁,是次日那毛泽东旧居的主人,也是这座房子的第三代守护人。 这是一座土木结构的藏式民居,共两层,一楼是土质结构,二楼是木质结构。在如今村里众多焕然一新的新居包围下,这座民居显得有些陈旧,但门楣上“次日那毛泽东旧居”的匾额,却令这座小院熠熠生辉。 “虽然现在看起来这个小院很不起眼,但当时这可是全村最好的房子了。”据桑洁介绍,他的爷爷格让是当地的“土官”,为人善良,靠耕田、放牧、跑马帮,辛勤劳作、精打细算,打理出这一份不错的家业。 毛主席在格让家住了整整三天。格让后来才知道:那个住在家里的大个子红军就是毛主席! 在生活非常困难时,家人打算拆木楼换粮食,格让极力劝阻,打消了家里人的想法,直至弥留之际,格让仍抓着桑洁父亲阿仓的手,嘱托他一定要守护好旧居。自此,桑洁的父亲阿仓成了次日那毛泽东旧居的第二代守护者。 阿仓一边为争取旧居的历史地位和修缮维护东奔西走,寻求当地政府的支持,一边四处走访,收集当时红军在当地村民家里留下的东西。“陈列柜里的这些文物有些就是父亲当时从当地村民家里收集来的。”桑洁介绍道。 1978年,桑洁从父亲阿仓手中继承了这幢具有110年历史的老房子。自此,桑洁成了第三代次日那毛泽东旧居的守护者。 为了更好地保护房屋,桑洁把院子里原有的猪圈、牛圈搬了出去,毛主席住过的二楼房间,保持原貌并设为展室,收藏着当年红军用过的医药箱、标语牌等文物。桑洁和妻子一直住在一楼,打扫、修补房屋,同时还承担着为游客义务讲解的任务。这一守,就是44年。 “经常有人来家里打扰,你们不烦么?”桑洁憨厚地一笑,“不烦啊。”桑洁脱口而出,毛主席在家里住过三天两晚,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作讲解。 停了停,桑洁说家里还有2亩4分地,他还要靠种地养活家里人,由于要照看毛主席旧居,自己又分身乏术,家里的好多事情都无法去做。看到邻居都盖起了漂亮的新房子,他也非常羡慕,想过把自己的房子拆了,盖成现代化的水泥钢筋房,但想到爷爷的临终嘱托,想到父亲的悉心守护,想到这座房子的意义重大,心里就坚定了:“房子坚决不能拆。” 2006年,国务院公布“次日那毛泽东旧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对桑洁来说是莫大的好消息,房子变成文物了,桑洁用心守护的信念更坚定了。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参观次日那毛泽东旧居的人数暴增,桑洁一遍遍讲述着房子的故事,讲述毛泽东在这里下达了“三日之内夺取腊子口”的命令,爷爷格让拿出家里平时舍不得吃的腊肉、自酿的青稞酒、酥油,招待毛主席的故事。 在一次次讲述中,桑洁心潮澎湃,自己家能够招待毛主席,自己能守护这座房子,他感到自豪,“这座房子不仅属于我们家,更属于全国人民,它所承载的长征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天大概接待两三千人,一般考察团、单位等来参观的时候,相关部门会派讲解员过来,平时这里都是由我在管理和接待。”桑洁说,我希望通过我的讲解,把长征精神传递到每一个人的心坎上。 在桑洁眼里,守护好次日那毛泽东旧居,已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它是伟人住过的地方,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荣誉,将来某一天我不在了,我要让我的儿子、孙子一代又一代地把这房子守护好。” 三代守护,三代故事。次日那毛泽东旧居在桑洁一家的默默守护中代代相传,这种传承使红色基因融入民族血脉,滋养着民族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