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曹国厂 于佳欣
曾经,这里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 如今,这里是有着百万亩人工林海、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三代人,59年,河北省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用青春与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这一精神,是塞罕坝荒漠变绿洲的核心密码,也将激励我们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牢记使命 创造奇迹 走进地处河北最北端与内蒙古交界的塞罕坝机械林场,置身茫茫林海,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寸草难生的一片荒漠。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曾是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因开围垦荒、大肆砍树,逐步退化成荒原沙地。 20世纪60年代初,为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国家下决心建一座大型国有林场,恢复植被,阻断风沙。 在荒凉了近半个世纪的塞罕坝植树造林谈何容易?最低气温零下43.3℃,年平均温度零下1.3℃,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经验几乎为零……林场第一批建设者赵振宇回忆说:“当时到处是沙地和光山秃岭,风卷着沙粒雪粒遮天盖日,打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疼。” 听党召唤,不辱使命。尽管条件艰苦,却未挡住一群年轻人勇于担当的步伐。1962年,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奔赴塞罕坝,与当地林场242名干部职工一起,组成一支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创业队伍,开始了战天斗地的拓荒之路。 “那时,我们喝的是雪水、雨水、沟塘子里的水,吃的是黑莜面窝头、土豆和咸菜。”当年跟5个女同学一起毅然奔赴坝上的陈彦娴,如今已是满头银发,忆起当年的艰苦磨难却未曾有过后悔,“每每看到自己亲手栽下的树苗长成大树,幸福感就难以言说。” 因缺乏在高寒地区造林的经验,1962年、1963年塞罕坝造林成活率不到8%,一次又一次造林失败,动摇了人们的信心。 “山上能自然生长落叶松,我就不信机械造林不活!”时任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下了狠心,带领职工在距离林场办公区不远的马蹄坑开展了一场“马蹄坑大会战”。连续多日吃住在山上,艰苦付出终换来回报:这次“会战”共栽植落叶松516亩,成活率达90%以上。王尚海激动地跪在山坡上,泪流满面。 忠于使命的精神贯穿王尚海的一生。1989年去世后,家人遵从遗愿,把他的骨灰撒在塞罕坝。伴他长眠的落叶松林如今叫“尚海纪念林”,成为百万亩林海的起源地。 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说:“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就是塞罕坝人的崇高理想,种树就是他们坚如磐石的使命。”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为塞罕坝精神作出定义: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 艰苦创业 接续奋斗 在党的召唤下,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年轻建设者们,不断进行绿色接力,“塞罕坝精神”跨越时空薪火相传。 在塞罕坝有句老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防火瞭望员刘军和王娟就是这样一对夫妻。住在林场深处的“望海楼”,他们白天每15分钟要通报一次林区火情,重点时期夜间每1小时通报一次。常年与寂寞为伍,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待就是23年。 “选择林业,就是选择奉献。”1973年到坝上的第二代创业者邓宝珠说,两个儿子如今都在林场,从事林场护林员和施工员工作。 1980年出生的于士涛是保定人,2005年大学毕业后,一头扎进塞罕坝。当年,在北京工作的妻子拗不过他,放弃高薪,跟他一起扎根这里。“我们将紧握前辈们的接力棒继续奋力前行。”他说。 在塞罕坝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不是能耐,能够还祖宗账、留子孙粮才是本事! 新一代塞罕坝人没有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选择奉献青春,接续奋斗。 多年不断拓荒造林,林场所辖范围内能种树的地块越来越少,2017年以来,塞罕坝人将土壤贫瘠、岩石裸露、蒸发快速的石质阳坡作为攻坚造林重点,向山高坡陡的“硬骨头”宣战。 这些地方土壤只有几厘米厚,相当于“在青石板上种树”。坡陡、石硬、路不通,机械无法作业,就用骡子驮或人背。靠着塞罕坝人的拼劲和韧劲,2017年以来,塞罕坝在石质山坡上攻坚造林10.1万亩,造林成活率达到98%。 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陈智卿深有感触地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如今,我们这任领导班子已经是林场的第13任班子,守住、守好这片林子,让它绿得更有质量,是我们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 绿色发展 赓续传奇 59年来,塞罕坝的创业路,是播种绿色之路、捍卫绿色之路,更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淡水2.84亿立方米,防止土壤流失量为每年513.55万吨;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 塞罕坝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种资源,使其成为珍贵、天然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虫660种、大型真菌179种、植物625种。 塞罕坝不仅成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林场建设者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 今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塞罕坝机械林场,同林场三代职工代表亲切交流。看着守林护林人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习近平总书记倍感欣慰:“塞罕坝精神,不仅你们需要继续发扬,全党全国人民也要学习弘扬,共同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绿色经济发展好,把生态文明建设好!” “总书记的嘱托,既是对塞罕坝几代林业人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全国林业人的鼓舞和肯定。”安长明说,“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大力发扬塞罕坝精神,把这片林子管好、护好、经营好。” 根据规划,塞罕坝将全面开展二次创业,到2030年,林场有林地面积达到12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6%,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我们将走好新时代塞罕坝新的长征路,苦干实干,把塞罕坝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示范基地,再谱绿色发展新篇章。”陈智卿说。 永葆初心、勇担使命,新征程上再出发。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牢记绿色发展使命,人人尽责,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迈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共同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新华社北京11月17日电) (上接一版)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经过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民民主不断发展,14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小康,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党与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就要深刻认识党同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更好为人民谋幸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必须清醒认识到,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从根本上说,党的理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理论,党的路线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路线,党的事业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事业。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正如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的: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就永远不会得逞。 从“能吃饱肚子”到“吃‘净颗子’”,再到“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回忆起陕北黄土高原上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讲述:“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如今,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新的伟大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永不脱离群众,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把14亿多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色,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我们就一定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创造中华民族新的历史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