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背影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1年12月30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刘大先

  昏暗的灯光下,她的身影细瘦纤弱,却又像路边的白杨树那样挺拔。她的背影,多年后也如同昨日那般清晰。
  在禾木,我听见风中的白桦树叶子簌簌作响,像哈萨克族汉子抽击在空气中的鞭子;
  清晨的阳光照在那拉提遍地野花的草原上。晶莹的露珠,细密而规整地覆在草叶与花朵之上,像给它们抹上了一层糖霜;
  牧人在赛里木湖旁策马飞驰,山坡上有无数松软的土拨鼠洞,这些肥胖的家伙,懒洋洋地站在洞口,看着牧人打马而来,并不躲闪;
  喀什老街纵横交错,黄土和木材的精华化为朴实的居所。手工艺街上,铜匠埋头敲击盆沿,木匠俯身刨着木板,白胡子老人骑着小摩托从他们身旁慢慢驶过;
  阿勒泰市的果园中,哈萨克族老人在白桦树下弹着琴,纵情唱起情歌,回忆半生过往,热情不减……
  ——我已记不清自己多少次到过新疆,可能比回故乡的次数还多。关于新疆,我无数次地想起这些动人的画面。然而,记忆最深刻的还是2018年第一次到帕米尔高原时,塔吉克族女孩努尔巴努的背影。
  那一日,我们的车子从喀什往西,逐渐进入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遥遥在望,雪山下的冷风干燥而凌冽。赭红的高山下是布满石头的平滩,一条湍急的青黑色小河,断断续续跟随我们的车辙曲折前行。
  塔什库尔干是一个很小的县城,我们到这里,是来拍摄塔吉克族人日常生活的片子。
  小城东北角是一片红柳、胡杨和沙棘密林,树林中有一条小渠,融化的雪水淙淙流过,穿过这片林子就是努尔巴努的家。
  一日清晨,当我们在路边拍摄已微微泛黄的胡杨林和不远处白雪皑皑的山峰时,一个穿红上衣、蓝色碎花长裙的少女从路的尽头向我们慢慢走来,在黄、白、绿的背景中,就像一个雪山的精灵。
  她就是努尔巴努。她苗条健康,高鼻深目,睫毛很长。
  努尔巴努一边哼着歌,一边坐在地毯上绣着自己的嫁妆:枕套、被褥、毯子。还有十几天,她就要出嫁了。那个时候,她将在家里闭门不出,村里的乡亲和所有的亲戚会来家里祝贺,新郎会带着七只羊和一头牛来她家,把她接走。
  努尔巴努之前在乌鲁木齐上大学,毕业后没有留在繁华都市,而是回到了偏远的家乡塔什库尔干。她说,家乡需要像她这样有文化的年轻人。
  去年初,她通过了教师资格考试,成为县中心小学的老师。她每天要给孩子们上很多节课,包括美术、音乐、算术等。
  她说家里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农牧业,弟弟妹妹还小,干不了什么事情。教学工作不忙的时候,她会帮助日益年迈的父母干农活。
  我想象出这样一个画面:吃过午饭,母亲到溪边洗衣,父亲在挖土豆,田里的麦子已经成熟,努尔巴努提着镰刀来到麦田,在烈日炎炎下挥汗如雨,收割小麦。
  她是个性情温柔的女孩子,面对我们的镜头有些害羞,所以不免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一个场景的拍摄。、
  拍摄完毕,天已黑了,我们邀请她一起吃晚饭。她摇了摇头,温婉地笑着说:“恐怕不行了,我还要回去赶写教案,明天一早要给孩子们上课呢。”
  我只好目送她远去。昏暗的灯光下,她的身影细瘦纤弱,却又像路边的白杨树那样挺拔。她的背影,多年后也如同昨日那般清晰。
  我喜欢自然风光,更倾心于人文与历史。我并非善于抒情之人,但总是沉浸在某个灵感触发的瞬间:一块石头在阳光下发热,被溪水奔流冲刷到堤岸的水草,秃鹫飞过长空,列车远去,一个人的背影在万家灯火中踽踽独行……
  就像此刻,雪山在上,路边石头上的鸟儿仿佛雕塑一般,努尔巴努的背影也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瞬间打动了我,让我看到一个美好的心灵,就像这块高寒干燥之地的红柳,朴素而坚韧。
            (摘自学习平台)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