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合作讯 (记者 张金鑫 通讯员 王旭东) 近年来,合作市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的重要抓手,以红色领航绿色发展为主线,多举措培育村集体经济“增长极”,实现了农牧民增收、村集体增收的“双增”目标。 高位推动联合发展,基层组织强起来。通过构建村集体经济新引擎,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开创富民强村新局面,筑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人才和产业基础,结合“五无甘南”建设,坚持举“生态旗”、打“绿色牌”、念“山水经”,探索建立“田园党建”“牧歌党建”“生态党建”等品牌,不断强化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让基层党建穿上文化“马甲”,插上品牌“翅膀”。用“绣花”功夫做优做强做精特色产业,39个村一村一品,122个村集体经济项目一家一特,持续带动人民群众共同致富。聚焦“关键少数”,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第一书记、驻村帮扶队员和科技特派员四支骨干队伍,选拔村干部参加学历提升教育,建立乡土人才实训基地1个、地校联建基地1个,让“关键少数”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中挑大梁、唱主角。同时,注重把村集体经济发展事项纳入村级事务“小微权力清单”,实现巡察全覆盖。对工作不力、出现严重问题的6名村干部进行严肃追责问责,进步一夯实责任担当。 激活动力高效发展,集体经济活起来。因地制宜挖掘地域潜力,着力开拓集现代畜牧业、清洁能源、生态旅游业为主的一、二、三产高效融合发展渠道,因村施策,对村集体现有存量资产资源进行清理登记,并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盘活开发,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充分开发优势资源,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大力发展蔬菜、羊肚菌、中藏药材、牧草种植基地13个,牲畜养殖基地27个,光伏发电项目基地7个,依托美仁草原、当周草原旅游景区优势,积极开办“农家乐”“牧家乐”等生态休闲乡村旅游项目,进一步激活“末梢神经”。强化典型示范,树立以“美仁牦牛”“卡加藏羊”“勒秀菌产业”“那吾药产业”“木道草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典型,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提高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注程度,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同时,注重总结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日常座谈、学习观摩和党务干部包抓等方式,点对点、面对面,营造互学互比、互学互促、互促互进的氛围,让村集体经济负责人交流思想、碰撞火花,拓宽视野、启迪思维,提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实效。 融合互促多元增收,人民群众富起来。坚持从实际出发,整合各方资源,在产业上谋篇布局,紧密结合现代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高原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立足各村区位、资源、特色产业等实际,采取“村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等多种模式,整合流转土地13000余亩,选准发展领域、具体项目和经营模式,探索多元路径扶持、培育、发展村集体经济。坚持以点带面,“抓两头带中间”,在项目资金、技术服务、政策引导、人员培训、财务监管等方面支持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既高效发展、又量力而行,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强筋壮骨”。依托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专业合作社,牵紧产业发展“牛鼻子”,坚持党群联合共富、富民增收共育、村企共建抱团原则,把人民群众联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切实增强村集体经济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村集体经济功能的链条式发展,让致富门路活起来、致富步伐快起来。通过“流转土地的租金、集体收入的股金、就近就业的薪金”三份收入,让人民群众分享乡村振兴成果,实现劳务输转2000余人,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截至目前,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积累5-10万元的村26个,10-50万元的村12个,50万元及以上的村1个,村均收入积累12.63万元,实现了由“经济空壳”向“破零复壮”,由“单打独斗”向“整体融合”的转变,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不断焕发乡村振兴新气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