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老师“一秒变脸”为何10万网友点赞
■ 小马飞刀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2年01月25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之前有一则河北秦皇岛的一位老师因为“一秒变脸”而走红网络。视频中,这位陈姓老师略带疲惫,但当走到教室门口时却突然停了下来。耸肩、挺胸、整理衣服、扶眼镜、最后反复调整微笑表情才大踏步走进教室,这一幕被学校监控摄像拍了下来,引来10多万网友排队点赞。
  辛苦了,老师。
  看到这则新闻,小马飞刀想到的第一个词是情绪管理。2019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我国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其中有很多数据值得留意:在被问及“现在社会上人们的心理问题是否严重”时,有48%的人选择了“是”,40%的人选择了“说不清”,只有12%的人选择“不严重”。这说明,大家都觉得整个社会压力大,大家都比较焦虑。想想也是,在生活中,每一个人均避免不了糟糕情绪的困扰,有时情绪甚至有周期性变化。心理研究证明,生物钟规律的支配,会导致生理活动的高潮和低潮,高潮时情绪饱满,工作效率高;低潮时效率就低,容易出事故。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踢猫效应”: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对正在做饭的妻子没有好脸色;妻子莫名其妙心中委屈,就把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可见,“坏情绪”杀伤力是相当大的。怎么办?这位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有意识地调适、缓解、激发情绪,以保持适当的情绪体验与行为反应,避免或缓解不当情绪与行为反应的实践活动。
  小马飞刀想到的是今年的流行语之一“打工人”。在这里,“打工人”是对所有从事体力劳动或技术劳动的人的统称——无论是在工地搬砖的工人还是白领,亦或是单位中层领导、创业者,都可以自称“打工人”。“打工人”火了,火的不是这个称谓,而是称谓所蕴含的劳动价值的回归,内涵已经突破过往对体力劳动者的同情性问候,而是对包括体力劳动者在内的所有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美好人生的赞美。在此语境下,“打工人”不仅不再含有贬义,而且极富褒义。以及所有劳动者职业尊严的重塑。需要得到切实的保障与支持、关切和关怀,他们才能带着坚韧与奋斗,坚定地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罗曼·罗兰曾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每一个平凡的“打工人”就是如此。每一位认真工作的普通人,都值得被善待,值得尊重。
      (摘自《兰州晚报》)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