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林举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副主席。近年主要从事报告文学、散文及文学评论的创作。著有《玉米大地》《粮道》《时间的形态》《此心此念》《家住大泽西》等。曾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老舍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冰心散文奖、三毛散文奖、长白山文艺奖、吉林文学奖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优秀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文学创作无一不是从丰富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的真实内容中挖掘素材、捕捉灵感、涵蕴精神、记录时代。 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任林举受中国作协办公厅选派,多次深入甘南州县市、乡镇、广大农牧村采访调研,以严肃的理性思考成熟运用大量的现实素材,以高超的艺术笔触真实记录甘南的社会发展,以深沉的真挚情感展现温暖的人性关怀,以强烈的历史理性揭示澎湃的时代潮流,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躬身——缘起于甘南的“环境革命”与人文传奇》,该书2021年9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作品通过大量生动的细节触摸宏大时代变革中的个体温度,以无数真实的故事串联起甘南发展实践的壮阔画卷,全景式展现了甘南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抢占生态文明制高点、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和创新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艺术地再现了甘南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改变命运、创造奇迹的光辉历程。 《躬身》中记述的故事每时每刻都在甘南奔流不息的江河里迸涌,甘南人民是当之无愧的故事主角;“躬身”源自于初心,只会历久弥坚。作品中写到的真实人物——无论是“躬身”的决策者、引领者还是实践者、见证者,一个个鲜活地生活在我们身边,坚持着昨天和今天的奋斗,继续着崇高和美好的理想,在新的时代征程上,一起“躬身”于4.5万平方公里的山川大地,“躬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矢志不移、百炼成钢,创造着新的动人传奇。“躬身”是甘南75万各族人民的时代形象,《躬身》是甘南客观真实的历史传记。 我坚信这是一个传奇。 一个极其简单的动作或姿势,被一个人倡导并反复强调,又有很多人心领神会紧随其后,十个、百个、千个、万个……最后,75万人一同重复着一个动作,躬身。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五年之后,一个简单的动作拥有了神奇的意义。躬身,已经远远超离了它自身所拥有的具象,变成了一种象征或隐喻。如今,当人们再一次俯下身去的时候,最初的目标模糊了,却意外地发现,人与自然之间有了更多的敬畏与和解,人与人之间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和谐。 2015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决定在甘南开展“全域无垃圾”运动时,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到了这项工作的意义。有人沉默,有人质疑,甚至有人在消极应付;在半推半就、半信半疑的过程中,人们渐进渐深地走了下去。刚开始,人们把“捡垃圾”这件事当成弧光一闪的临时性工作。让干就干吧,终究是无碍、无害,环境好一点儿总比脏乱差强! 从表面看,这只是一件简单且容易见效的事情,如同钻山洞,闭着眼睛摸过就是了。可是不久,人们意外地见到了一些“微光”,感觉到这件事并不是那么简单,似乎除了“干净”之外,还有更多的事情可做、要做。为了把一块或一堆垃圾清除掉,人们不仅需要向垃圾弯腰,而且还要向相关的某些人弯腰,也要向更加广大的环境甚至自然弯腰。当更多的光亮出现时,更大的难度也渐渐显现;同时当更大的难度出现时,前方也出现了更多的光亮。 这世界,本来是不应该有垃圾存在的。造物主所造的一切都是必要的、有用的,都有它适当的用场和用途。它们在其所在,为其所为,各自安然领受自己的天命。只不过后来被人为地改变了原本的状态,或顺势,或强行,将它们置于不适当的位置或使其失去了应有的禀赋。比如,塑料袋没有用来装东西,而是任由它飞上了树;粪便不在茅坑或下水道里,而是撒在了街巷上;砖瓦不在墙体和房子上,破碎了,堆积在广场;一个人在夜里不好好待在自家的床上,偷偷地溜入别人家的牛圈或仓库……这一切都是人的过失或过错。当一个人向“垃圾”弯下腰的时候,就是对自己或对人类的某种过失以及不当行为的反思、忏悔和修正。 就这样,全州广大干部群众在州委、州政府的带领下,“放低自己的身段”,一路循着光亮走下去。五年之后,当一个微不足道的“捡垃圾”演化成一场轰轰烈烈的“环境革命”;当甘南的自然环境因为全员环保意识的提升而发生了出人意料的“蝶变”;当广大农牧民因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纷纷抛弃旧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张开双臂拥抱先进文明与和谐的现代生活;当全国各地都把惊奇和敬佩的目光投向这个曾以落后和脏乱闻名的边远地域时,人们发现,自己成百上千次的躬身,拾起来的不仅是自然的恩典、内心的愉悦,还有足以撑起生命高度的自信和人之为人的尊严。惊回首,人们终于发现,当初的“全域无垃圾”运动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切口,是事物进入深层次、大面积裂变的一种简易方式、一个小小的引信。 凭借一个躬身的动作,凭借多年来始终如一、不折不扣的坚持,甘南人在内心里多了一种情结,在生活上多了一种自觉和习惯,入脑入心,相因成习,进而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也因此,甘南的领导者们悄然叩开了群众的情感和理念之门;甘南的75万民众也共同叩开了高原的绿色生态之门。他们不仅通过“全域无垃圾”运动在雪域高原开启和引领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环境革命”,也通过对人们思想、观念和文化的改变,创造性 地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精神文明和小康社会的建设中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当这里的山川河流、草原湿地、城市乡村、大街小巷、户内户外都洁净如洗,当这里的各族人民都安定团结、安居乐业,携手走向绿色发展和小康之路时,这里不仅成为一块令人瞩目的生态高地,同时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人文高地。这个素有两河源区、“中华水塔”之称的地域,已然实现了华丽转身,一改往昔的旧貌,以虔诚的姿态,以纯净的禀赋,以圣洁的形象,为中华大地和现代文明奉献了一个深深的祝福。 ——节选自《躬身》小引
夏河县因为寺庙集中,每年的法会特别多。正月祈祷法会,藏语称为“毛兰姆”。自正月初三日晚起,到正月十七日止,历时15天。其间拉卜楞寺的全体僧人,每天要在大经堂诵经6次,其中第四次为祈祷,祈祷佛法常在,有情安乐,天下太平等。正月初八日举行“放生”,给准备好的马、牛、羊洒上净水,在耳朵上系上彩带等后放走,凡是被放生的马、牛、羊,不允许任何人猎取。正月十三日举行“亮佛”,将数十丈长的绣制佛像,展挂在王府对面山麓晒佛台,僧众高诵沐浴经,群众肃然,场面盛大。十四日举行跳法舞会。十五日晚间举行酥油花供灯会,各个学院、昂欠县的僧人制作的酥油花,陈列于大经堂周围,并供上酥油灯,使酥油花更显得鲜艳夺目。展出后进行评比,排列名次。十六日“转弥勒”,僧众抬着弥勒佛,在乐队伴奏下,绕寺一周,正月十六日正式结束,费用由拉卜楞寺所属23个部落轮流负担。此外,还有二月法会、四月“娘乃节”、七月法会、九月“禳灾法会”、十月宗喀巴逝世纪念日等等。 正月里的法会,异常隆重,动辄就是几十万人参与。由于近年来干部和群众之间、政府和寺院之间齐心协力搞“环境革命”,互相帮助、互相成全,接触、沟通、交流、配合的机会渐多,关系变得融洽、紧密,不稳定的情况也不再出现,很多社会活动的氛围和方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往各方面都十分紧张的大规模法会如今也变得轻松、愉快。 这一年,夏河县已经看不到武警在法会上出现了,电视画面里全是群众。从十五晚上7点,一直到第二天早晨都有群众在朝拜,不断地朝拜,12个小时没用一名武警。拉卜楞镇组织的700名群众,寺院组织的400名僧人,总共1100人携手包干了所有法会上的事务。一开始他们还把武警的隔离护栏用作通道,到2018年后,干脆就用软通道,直接拉警戒线就行,不用其他的东西了。这样一来,省钱,省力,又省心,皆大欢喜,干部满意、群众满意、寺院也满意。愉悦的心情、和谐的气氛激发了人们内心的和善,也提升了人们的境界,偌大一场法会结束后,现场干干净净,连一片垃圾都不留存。 这就是携手的力量,也是携手的秘密,只有携手才能谈得上融洽和团结,什么事情都不能一起商量、共同做,怎么可能携手,怎么可能融洽。以往的经验告诉人们,对某些少数和特殊性的过分强调正是鸿沟生成的原因。过分的照顾必然成为事实上的歧视,过分的敬畏必然成为事实上的孤立,过分的互不介入必然成为事实上的敬而远之和彼此孤立。“环境革命”最终解决的其实就是这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僧人也是普通群众,也有普通公民应该享受的权利和义务,你把他们当自己人,他们就是自己人;你把他们当外人,他们就变成了外人。 ——节选自《躬身》第五章·净土之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