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宇承
一提及心理治疗,不少人会想到弗洛伊德与他的精神分析法。但追溯源头,心理疗法在中国战国时代也初现雏形。据《吕氏春秋·至忠篇》记载,战国时代(距今约2500年前)著名的民间医生文挚应该是我国,可能也是世界上最早在临床上采用心理疗法的人。 文挚是战国时期的宋国人,医术精明,救人无数,名扬千里。相传齐王得了忧郁症,整日郁郁寡欢、心不在焉,太子和大臣们都非常着急,但没有办法解决,无奈之下只好请文挚来治病。文挚认为,齐王是气脉不通、积郁在心导致的心病,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通过刺激齐王发怒来治愈此病,但他预料到若是齐王发怒,自己将必死无疑。 后来,齐王三次邀请文挚前去诊治,文挚都没有答应,直到第四次邀请时,文挚才勉强答应。但看见齐王后,他并未行礼,举止还十分粗鲁,穿着鞋子登上齐王的床,还用鞋踩他的衣服。齐王从未被如此对待过,从床上暴怒而起,接着就感觉一阵恶心,狂吐不止。吐后,齐王顿时觉得神清气爽,不久就恢复了健康。 如果这只能算作个别医家的临床实践,那曾被列入“中医十三科”之一的“祝由科”,也包含着类似心理治疗的内容。“祝由”最早见于《素问·移精变气论》中,“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意思是“我听说古时治病,只能对患者移易精神、改变气的运行,通过‘祝由’的方法,病就好了”。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祝由治病的记载,看起来颇有效果。但祝由是医巫未分时的一种治疗方法,试图通过祭祀、祈祷、歌舞、咒禁等仪式沟通鬼神,从而治疗疾病。 如果去掉祝由的巫术成分,治疗过程中,它可能对患者有明显的心理暗示和诱导。祝由的主要治疗手段是语言和行为,可归纳为两个重点:一个是“祝说病由”,是指从引发疾病的根源入手,由医者引导患者分析生病的原因;一个是“暗示疗法”,比如《诸病源候论》中《养生方导引法》记载:“常以鸡鸣时存心念四海神明三遍,辟百邪正鬼,令人不病”,可看作是通过语言符号,进行的自我暗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