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乡村年味如酒香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2年02月28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赵江仙


  ◎赵江仙

  腊月二十三这天,我们按照老家的习俗,天擦黑便祭灶王,在香火炮声中把灶王送上天。
  回家心切的我们,不顾满天飞雪,依然决然地驾车驰骋在冰天雪地,穿行800里雪川,暮色时分赶到父母的身边。
  村庄到处是一片喜庆,大家以各种方式敞开胸怀,拥抱春节的到来。
  母亲用各种香料煮水,将煮好的水和鸡蛋、大油、奶粉等倒在面盆里揉好,放在火炉旁发酵,就忙其他事了。几小时后,将发好的面团用双手揉搓成长条,捏成各种形状,放到案板上,等锅中的油热后小心翼翼地放到油锅里,那香味升腾起来,从窗户及门缝漫溢到院子,飘散到村里。金黄色的油馍,外面焦脆,里面软糯,咬一口满嘴喷香。因为家家户户都在油炸撒子、蒸馍、蒸包子。油炸面食的香味和蒸馍、蒸包子的热气混合在一起,弥漫升腾着,飘荡在村子的上空,年的气息就越发浓烈了。
  过年时,传统的习俗、祖先的智慧,在家家户户一代代延绵传续。妇女们将司空见惯的食材,如山中野菜、豆角、地衣、青菜、洋芋、腊肉、腊肠等食材,巧妙运用,又充分地展示出来,烹制出的食物散发着田园、山野与家的味道,给回来过年的游子以温润的滋养和温馨的记忆。
  闲暇之余,翻看老照片,看到父母年轻时的模样,突然想到那句:“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可是我不清楚,父母是怎样被时间裹挟着前行,在我缺席的岁月里,父母一点点老去。反观我们,对父母的关爱停留在所谓的“孝”上,从没真正停留在父母的心里,静下心来听听他们的声音。
  今年的雪说来就来,很少下雪的故乡也是如此,洋洋洒洒的雪像是跟随暮色一道而来,门楣上、廊檐上亮着的红灯笼,在夜色中、飞雪中红红晕晕,氤氤氲氲,散逸着几分迷离,几分淡淡的隐逸。
  裹挟着寒冷而来的年,把我们聚在火炉边,煮着罐罐茶,烤着肉,烧着洋芋,聊过去说未来,了解到父母的生活并不是我们想想的那样好?父母口中的好着呢,没啥事,只不过是让我们别担忧,知道实情的那一刻,心里是五味杂陈。母亲给我们倒上面茶,父亲将煮过的腊排,或淘洗后从肉汤里煮过的山野菜放到火炉的烤箱中,又取来洋芋,放进火炉,一家人围炉而坐把酒话桑麻。
  烧一炉洋芋,烤一点山野菜,热一壶酒,煮一罐茶,说着笑着,偶尔看一眼窗外,那飞舞的雪花,在灯火迷离间,不由地想起一些旧了的人事,却恍如前世。来不及感怀,母亲又添上茶,端起茶碗,深深地吸溜一口,茶香跌落喉管,在体内荡漾开来,无比舒适。
  睡前,看一本书,发现书中清淡的文字适合在雪夜细细品咂,文字里的故事回环着,往复着,渐次明晰,我却入睡艰难,索性拉开窗帘看雪。
  雪花落着,落在窗棂上,落在房檐上,又如书中的文字,让人多分遐思。夜深了,村庄在灯火里睡去,我在文字中睡去。
  接下来的几天,就是走亲拜年。
  走亲期间,无论到那一家,都是盛情相待。丰盛的菜,乡土“茅台”、葡萄酒、桑葚酒,都摆上桌,无论是那一种酒,一口下去,都是香美可口,韵味绵长。质朴的情感,热情的款待,几杯下肚,就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久违的朋友亲人,聚在一起,三言两语后,就聊起眼下各自的生活,苦辣酸甜在酒精的作用下,都归于零,只留下对未来的期望。
  夜渐深,我们在村子的巷口的路灯下挥手道别时,说着来年相聚的话,纷纷扬扬的雪落下来,发际间、衣领间闪耀着扑朔迷离的光晕,将我们的笑脸幻化成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
  我们走时,善良宽厚的亲人们,给我们送来千层地的鞋、自酿的酒、腊肉和山野菜。这些承载着浓浓的乡情、亲情、友情的礼品,有着别样的风味和情怀。
  回来多日,但那份牵念和感动一直萦绕在梦中。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