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任林举的认识,是一种缘分。2020年8月,我们在美仁草原相遇,四个人席地而坐。周身是辽阔的风和在风中舞动的绿绒蒿,远远望去,像无数的虞美人,开得正艳,舞得正醉。不远处是一顶帐篷和牛羊。天空高远,但云朵很低,触手可及。整整一个下午,我们像大自然的孩子,在其广阔的胸襟里,尽享生命难得的自由,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我们在高原纯净的美里,高原的美也在我们的心里。他说:人虽然离开了甘南,但有一股神经或一脉思绪依然不肯随自己一同离开。 后来,缘于任林举对甘南“环境革命”报告文学的创作,又见过几次面,聊过很多话题。期间帮任林举整理过关于《躬身》的一些采访录音,在整理的过程深深被被采访者讲述的故事所感动。很多时候,沉浸在他们的故事里难以自拔,而事实上他们的故事每天都在我的身边发生,只是我们习惯于习以为常,习惯于视而不见。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我们都是故事的主角,只是很多时候被动地选择了活着,而没有真正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甚至将自己推向深渊。在我老家有一片林,叫青草坡,绿树成荫,百鸟齐鸣,是我们小时候的“游乐园”。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青草坡在一次“开林”中,所有的树木几乎被砍光,只剩下无数树桩,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发出白花花的刺眼的光芒。后来,因暴雨发洪水,淹没了山下的庄稼和部分牛羊,人们才意识到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融合、渗透,具有一体性,大自然用自己的方式惩戒和唤醒了人们的良知,人们也从自然的馈赠了获得了生命的延续和归属。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战略谋划,着力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引领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奋勇前行。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逐渐形成。这一点,我是有深刻体会的,特别是在我工作和生活的这片土地上,见证了生活环境从过去的乱垛乱堆、乱倒乱泼、乱烧乱扔、乱搭乱建、乱挖乱采到如今的干净整洁,也见证了人们从被动到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转变。每个人都“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逐渐化解了与自然的矛盾,与所处环境的握手言和,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任林举是一位优秀的报告文学家,从《粮道》到《出泥淖记》,从《虎啸》到《躬身》,创作出了多部优秀的长篇报告文学。对于一个基层文学爱好者的我来说,要深刻而详尽地谈任林举的长篇报告文学《躬身》,是比较困难的。事实上,在前一段时间里,甘南地区各媒体早已连载了《躬身》的全部内容,我每期都一字不落地阅读,后来各媒体又推出了《躬身》的朗读版,激起了甘南大地上不少人心中的波澜。 当我拿到厚重的《躬身》样书再阅读时,被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所惊叹。实际上我对报告文学的阅读相对较少,《躬身》可谓是我一字不落读完的唯一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我知道报告文学创作的不易,但他却能够在短时间内创作出了26万字的关于甘南“环境革命”与人文传奇的长篇报告文学《躬身》,于我而言,这本就是一个传奇。全书以大量真实感人的故事反映了甘南坚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履行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动实践,绘就了一幅甘南各族儿女团结奋斗的壮丽画卷。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在我国,传统的生态伦理始终与不断发展的生态意识有着深刻的联系,是相融相通的。任林举的长篇报告文学《躬身》深刻体现了新时代文学的现实关注和人文情怀。真如他在《后记》中所写:无论对自然还是对同类,出于感恩的躬身,是最高尚、最感人的一种姿态,出于敬畏的躬身,是最有尊严、最令人敬佩的一种姿态。 在甘南,躬身,体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它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精神,孕育着无穷。然而,我们都知道,“入之愈深,其进愈难。”任何事物的发展,越是到达一定程度就越难行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如此。所以,越是到关键时刻,越要坚持不懈,越要坚韧不拔,方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我曾写过一句话——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体现着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精神内涵。那天,夕阳西下时,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美仁草原。多年来,只有一遇到困难和挫折,我总会选择一个人走进大自然,去聆听自然神奇,去感受自然的美妙,去发现自然的奥秘。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我总能静下心来遐想,每一次都是一种治愈;总能在思考中使自己走出困境,每一次都是一种对自己的反思和再认识。与其说,自然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宝藏,倒不如说自然是人类拯救自己的良药之一。我所经历的自然万物,也都深深地扎根在心灵的疆域,为心灵撑起了一片片碧水蓝天。 万物有灵,人与自然的相处,其实是一种彼此的拯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