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报告文学《躬身》 读后感选登 甘南日报社 甘南州文联 联办 读完任林举同志的长篇报告文学《躬身——缘起于甘南的“环境革命”与人文传奇》,八个字自动浮现在几度热泪盈眶的眼前,那就是——躬身干事、生态报国。 躬身,一个简单的动作叩开群众的心扉。2015年,甘南州委、州政府开始开展“全域无垃圾”活动,主要领导每周坚持带领机关干部上街捡垃圾。弯腰捡垃圾这个简单的动作,在领导干部带头坚持五年后,从一个姿态和动作变成了一个象征和隐喻。党员领导干部成千上万次的躬身,捡起了群众的信任,悄然叩开了拉近干群关系的大门;农牧区群众成千上万次的躬身,共同铺展开高原绿色生态之路。作者通过扎实的蹲点采访,精准提炼出“躬身”这个文眼,用真实的笔触深刻描画了甘南干部群众从弯腰捡垃圾这个小切口,引发出的一场轰轰烈烈的“环境革命”。通过艰苦的躬身实干,换来甘南焕然一新的面貌、绿水青山的画卷、乡村振兴的愿景、绿色发展的希望。75万党员干部群众对大自然敬畏的躬身,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甘南实践”的坚守。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敬畏的躬身,是悟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践行初心使命的虔诚。 一个城市的幸福来自人民的幸福。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虔心弯腰捡垃圾,向人民群众躬身,只是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通道的第一步。甘南曾经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严酷的自然环境、原始的生产方式、农牧民长期乱丢乱扔乱排乱倒乱焚乱烧乱砍乱伐的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叠加造成的。就如卓尼县尼巴和江车两村曾经几十年无解的大规模械斗问题,本质上是因人口和牛羊数量增加,牧民对草山资源的争夺造成的。解决问题的核心在发展,只有跳出草山谋发展,转变农牧民群众传统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系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背后的民生和社会问题,才能赢得民心向背。从2013年开始,甘南州委、州政府下决心从根源上解决尼江问题,主要领导往尼江两村跑了130多次,以“环境革命”为切入点,想方设法让两个村子1000多名农牧民群众去江苏、天津等地参观学习,让大家开眼界、变观念,学会“跳出尼江”。与尼江两村相似的还有夏河县阿木去乎镇,这个州委主要领导前前后后跑了180多次、曾以又穷又乱闻名的小镇短短几年变成了考出近50个博士硕士的特色旅游景区,由乱到治的密码是共产党人用躬身的谦卑和真诚赢回群众的信任,让群众重新找到主体感、归属感和依靠感。 作者用纪实文学特有的冷静与客观,展现了俞成辉、卓玛加布、姚江明、翟民等一大批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的甘南州优秀党员干部的英雄群像,用大量感人肺腑的鲜活事例揭示了党员干部的幸福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幸福这个共产党人的朴素信条,诠释了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这个共产党人的永恒真理。 一方净土的理想汇聚生态报国的担当。党员干部群众凝心聚力、躬身干事的这五年,是甘南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优势产业蓬勃兴起、群众增收最快的五年,也是各族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最强的五年。甘南州被联合国评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胜地”,荣获“亚洲旅游红珊瑚奖”。2021年11月,中国共产党甘南州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征程再启,新时代的声声号角催人奋进。未来五年,甘南将努力打造全域无垃圾、全域无化肥、全域无塑料、全域无污染、全域无公害“五无甘南”,着力创建全域有旗帜、全域有法治、全域有治理、全域有绿色、全域有业态、全域有风情、全域有格局、全域有文化、全域有振兴、全域有使命“十有家园”,以生态报国的甘南担当,为加快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而不懈奋斗。打造“五无甘南”,创建“十有家园”,体现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国家所需、甘南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的有机统一,是这一方九色净土的共同理想。作者在尾声中描画了“五无甘南”创建行动启动大会前后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用诗意的语言警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甘南绝不能产生停下来歇歇脚的念头,而要继续朝着已经绘就的美好蓝图砥砺前行。 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甘南州党员干部群众栉风沐雨,躬身书写生态文明新答卷的故事,已经典型性地被收进了任林举同志的这部报告文学中,它也必将能够为甘南儿女加快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提供一份恒久流传的英雄故事汇、精神备忘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