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管绿 增绿 复绿 护绿
玛曲:做实林长制 扮靓“绿名片”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2年03月22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护绿 屏障 县场


  记者 杨平 通讯员 旦正草

  近年来,玛曲县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紧紧围绕构建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保护发展生态资源责任体系这个目标,坚持以“林”为重点,以“长”为核心,以“制”为关键,构建权责分明、监管严明、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生态资源保护发展责任体系,以丰富的草原、湿地、林地等资源维系好黄河流域生态安全。
  健全体系,强化组织,压实“管绿”责任。坚持党委领导、党政同责,科学划分9个林长片区,由县、乡两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林长,同级党委、政府相关负责同志担任林长;村级设立副林长,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林长,其他村干部担任副林长。玛曲县现有林长68名,其中县级林长9名、乡级林长18名、村级林长41名。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林长制办公室,制定《玛曲县林长制考核办法》等方案,建立林长制县级会议、信息报送和公开、工作部门协调和督查等四项制度及考核办法。各乡镇(场)成立乡级领导机构,制定本级实施方案。将林长制考核指标纳入全县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内容,并作为县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以考核考评倒逼林长制各项工作落实。
  多方发力,细化举措,扩大“增绿”范围。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进程,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红线区域5356.0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7.02%),有序开展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工作。严格执行林地草地用途管制和林地定额管理制度,加强林地草地征占用审核报批管理,截至目前,共办理草地征占用手续8起。投资2.2078亿元实施2021年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投资150万元完成人工造林0.3万亩,完成义务植树0.1万亩18万株。组织开展“创建五无新甘南,全民共护母亲河”黄河沿岸植树治沙活动,共植树34.33万株、草方格压沙515亩。由县级林长、副林长召开林长制专题会议,县级林长签发林长令,从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落实网格化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各乡镇积极强化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单、宣传横幅、宣传车、进村入户等方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明确重点,强力推进,落实“复绿”工程。根据玛曲草原监测报告显示,2021年全县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达98.33%,牧草平均高度25厘米,鲜草产量497公斤/亩,禁牧区草原植被覆盖率达97.7%,牧草平均高度23厘米,鲜草产量460公斤/亩;草畜平衡区草原植被覆盖率达98.5%,牧草平均高度26厘米,鲜草产量507公斤/亩,草原植被逐步恢复。采取“靠、调、宣、优、跟、强”的“六个一”强力措施扎实开展草畜平衡工作,2021年共减畜59.9971万个羊单位,全面完成年度超载牲畜核减任务,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98.33%。积极推进防沙治沙工作,2021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4050亩,沙化草原治理8.25万亩。强化野生动植物资源及栖息地(原生地)保护,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交易、乱砍滥伐林木、破坏草原、乱采滥挖野生动植物等违法违规行为,累计趋赶采挖野生药材的外地民工1600余人次,没收采挖药材工具800多件。
  加强执法,维护安全,筑牢“护绿”屏障。将1288万亩可利用草原承包到户,对54.15万亩天然林和54.38万亩公益林实施网格化管理,建立“县、场、站、护林员”四级森林管护体制,聘用生态护林员1350人、草管员80人,负责对所在乡、村林草资源进行监督管护。下发《森林草原防灭火令》,深入牧村牧户开展《草原法》《森林法》《草原防火条例》《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开展应急演练4次,设置永久性林草防火警示牌2处;积极开展林草有害生物防治,2021年完成有害生物防治(鼠害)70万亩、有害生物防治(虫害)面积10万亩,截至目前未发生森林草原火灾和林草有害生物灾害。督促林草执法监管机构对全县林草资源管理、林地草地征占用情况等进行定期执法巡查,累计发放违法行为告知书60份,督促办理草原征占用手续8起,涉及草原面积2110.59亩,收缴草原植被恢复费506.55万元。
  (上接一版)
  面对新形势,立足新起点,卓尼开始重新思考和定位全县的旅游发展新格局,这个总基调是“转型升级”,总思路是“全域旅游”,总战略叫“二次创业”。把文化旅游作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来培育。卓尼依托山好、水好、空气好的生态本色和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打好“绿色”和“特色”两张牌,从文化挖掘、环境保护、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多种业态融合建设与发展的新路子。
  近年来,卓尼纵深打造“五无甘南”,着力构建“十有家园”,围绕做大做强“全域旅游无垃圾·藏王故里·秘境卓尼”这一特色品牌,实施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和建设10个旅游扶贫村为依托,打造了博峪村、力赛村等乡村旅游样板村。倾力打造红山口油菜花观赏带、G316绿色旅游长廊,建成特色观景台9处、停车场8个、旅游厕所51座。“百里洮河风情线”生态旅游长廊初步成型,“红色博峪”“金色阿子滩”等一批旅游标杆村闻名全省。
  近年来,卓尼把文化旅游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持续加大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力度,加速推进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着力丰富“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业态,延长旅游周期,延伸产业链条,并充分发挥文化旅游的集聚效应和独特优势,推动文化旅游“一业兴”,带动一二三产“全盘活”。
  卓尼以“五无甘南”,“十有家园”厚植底色,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特色小镇、生态文明小康村和旅游标杆村,使城乡面貌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颜值出众”的新乡村遍地开花。建成“红色博峪村”“神秘江车村”“传奇尼巴村”“神泉若龙村”“多彩西尼沟村”等为代表的一批生态体验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生态文明小康村,博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朝勿村入选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乡愁浓郁”的新乡村培塑成型。
  目前,卓尼旅游产业规模逐渐壮大、业态体系逐渐成熟。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休闲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自驾旅游……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精品旅游线路“串珠成链”,形成了甘南旗布林卡大峪沟、甘肃第一湖九甸峡、桃园麻路、多彩康多峡、洮河风情线等文化旅游大环线,由旗布林卡大峪沟“一枝独秀”向“全域景区”转变,旅游业逐步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产业融合
新引擎激发新活力

  如何实现产业融合的破茧成蝶,迅速腾飞?
  卓尼认真贯彻落实州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将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将农业、服务业、商贸业、城市建设、民族等工作,融入文化旅游发展战略中,实现互利互补融合发展。
  “刚开始,养殖户都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养殖、加工、运输、销售都由个人管理,利润不高,市场销量不好,村民收入不高。”卓尼县新九生态鱼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合作社成立后吸纳了村里的二十几户贫困户网箱养鱼,品种有金鳟鱼、虹鳟鱼、洮河鱼、鲢鱼、鲤鱼等,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加之减税降费惠民政策,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日子真正红起来、富起来。
  卓尼围绕农业产业延伸链条促增收,积极打造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综合体,加快建设“一园两区”,形成卓尼特色产业示范区、生态文化产业园、山水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觉乃民居民俗、宗教朝拜、文化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园等一批观光体验基地。
  围绕“一园两区”建设促升级,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发文化旅游项目,着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藏中药材加工、旅游商品制造等生态加工业。
  围绕旅游城镇做活商贸促繁荣,有效推动信息、金融、商贸等城镇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A级景区、特色小镇建设,促进了旅游经济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一、二、三产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9.9%、14%、66.1%。
  卓尼县建成药材基地,形成了“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药材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和引进丹参、藏木香、红景天、川贝母等13种药材新品种,在10个乡镇规模种植中药材3万余亩,建立药材示范点5个,各类中药材繁育基地10801亩,1.8万亩中藏药材通过了省级无公害认证,药材种植成为农民从自家地里淘金的首选。
  动能竞相迸发。围绕二次创业,重点推进改革创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工作。
  木耳镇多坝村,公路两旁的绿树为多坝村增添了几分诗意。自2002年首批“吃螃蟹”的8户农户发展起农家乐至今,几乎全村都做起了农家乐生意。农家乐的发展壮大,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放养的鸡和鸡蛋不出村就销售一空,多坝大盘鸡一夜走红,村民的钱包慢慢鼓起来。
  卓尼突出“全域”和“融合”理念,依托百里洮河风情线“主轴”和大峪沟4A级景区“龙头”,创新打造“一十百千万”工程,培育文化旅游标杆村、全域旅游专业村21个,扶持发展精品民宿和星级农家乐396家,旅游人数、综合收入达到126万人次、6.1亿元。目前,文旅产业收入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20%。
  走进卓尼县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各种食用菌、藏中药材、高原夏菜走俏国内外市场,现代化冷鲜储藏厂房布局合理、整齐划一。该园区定位集高效生产加工、农业科技研发、生态旅游、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循环型、科技型产业园区。目前,西诚农业、美石菇源、九峰药业公司已入驻,可带动8770户农户增收,带动大中专毕业生140人就业,预计年产值达6.52亿元,户均增收6000余元。
民生事业
新变化有了新进步

  “卓尼变化真大,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这是每一个生活在卓尼的百姓最直观感受。让百姓生活更美好,是城市建设的初衷。如今,每一位卓尼人,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由此带来的便捷与舒适。
  卓尼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将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话向着群众心里说,事照准群众心坎里干,让百姓活得幸福而有尊严。
  近年来,卓尼县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抓好一批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民生工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过去五年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四项民生支出34.2亿元、占总支出的29%,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455元、10008元。
  卓尼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产业基地,数十个走俏市场的特色农产品,成为有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名片”。实施促进技能型就业政策,优选蓝翔技校等知名机构,有计划地开展高素质劳动力培训,年内组织培训1100余人,输转1.6万余人、创劳务收入3.2亿元,有力推动富余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仅2021年新增城镇就业500人。当前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1%。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21所,有各类医疗专业技术人员522人。城乡居民医疗、养老参保率分别达到98%、95%。
  2018至2020年连续三年在省级成效考核中获得“好”的等次,2020年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现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2021年落实帮扶资金1亿元、实施项目52个,先后打造了“田园力赛”“金色阿子滩”“云涧拉路河”等一批生态文明小康村。探索建立了“基层党建+文明村社+和谐寺庙+十户联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推动移风易俗,建立民调委员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修订村规民约,全面消除薄养厚葬、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
  率先开展全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县、乡、村三级医院软硬环境改造升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新农合参合率持续稳定,人口计生工作成效明显,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城镇公租房和廉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先后荣获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全国农民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夜幕降临,洮河两岸华灯齐放,五光十色,蔚为壮观;沿河风光带,灯盏如星,岸边绿树与城市灯火倒映河面,交相辉映;一栋栋高楼外墙上变幻的霓虹灯,把县城装扮得流光溢彩……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站在新起点,踏着激昂的鼓点,卓尼儿女砥砺奋进,求真务实,坚持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建设“秀美、富庶、和谐、活力”新卓尼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