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4万多棵树。 是怎样一个人,在临近花甲之年,倾尽积蓄在山沟沟里勇斗满天黄土?
梁红芳
车停在半山腰的马巴村后,我们扛着摄像器材顺着路人指引的方向,去寻找正在种树的姬树荣。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一道道田埂和一片片荒草滩,旧年栽种的松树已经沿着起伏的山脉显现出让人震撼的规模。终于,在红旗飘扬的地方看见向我们走来的姬树荣,满身尘土、一身粗衣。 很难想象,眼前这个风尘仆仆的老头,曾是碌曲县阿拉乡、拉仁关乡的党委书记,还曾是碌曲县安监局、经济和信息化局、农牧林业局的局长。 2018年,即将退休的姬树荣带着“绝不能给后世子孙留下满眼的黄土荒坡”的初心,带着家人一头扎进村庄周围的茫茫荒坡里,当起了国土绿化的“当代愚公”。 根据姬树荣回忆,他小时候,村子周围绿树成荫、一片密林。可不知什么时候起,山坡变秃了,草皮变薄了,水土流失的沟壕从下河沟一点点扯到村口,村前的大片荒山更是尘土飞扬。一到秋冬,黄土每天随着沟口的风向村子席卷而来,大家都在“呛黄土”的生活中苦不堪言,这让姬树荣陷入深深的焦虑。 从那时起,他就在心里暗下决心,有生之年,他一定要制住这呛人的黄土。 于是,姬树荣、姬塞来爷孙俩,拿出自己的积蓄,顶着压力,不顾周围人的冷嘲热讽,在海拔2700多米高的村道两旁和村前的下麻地荒坡上种起了树,这一种就是五年。 憨厚朴实的姬赛来说:“刚开始,爷爷说要种树的时候,我们都很不理解。我说你有那钱给我们在卓尼买套楼房住不行吗?种庄稼也起码能看到收成啊。但是爷爷从小疼我,他说干我也就跟着干,近两年看着山上一点点绿起来,风沙一点点小起来,才渐渐明白爷爷的眼光有多长远。我会按照爷爷的心愿一直种下去,把种树当成一辈子的事业。” 喀尔钦镇马巴村属高海拔、高寒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山风肆虐。在山上栽树,不光要克服恶劣气候带来的困难,还要经受复杂地质带来的考验。一锄头挖下去,震得手臂发麻,半天挖不出一个坑,有时一把锄头挖三天就报废了,但这一切都没有动摇姬树荣爷孙俩坚定的信念。 五年来,每年清明前后一个月,他们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风吹日晒中将4万多树苗一棵棵地栽种到山上。 这片曾经让姬树荣寝食难安的下麻地荒坡,已经被装点得一片翠绿,在旷野中显得格外醒目。 “只要活一天,我就不会停止种树,就要和这黄土斗到底。”近60岁的姬树荣满眼执拗地说。 姬树荣认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还是要发动群众,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把修复生态的使命一代代传下去。 卓尼县2022—2026年国土绿化建设行动的开展,让姬树荣受到巨大的鼓舞。眼看着全县干部群众都参与到植树造林的行动中来,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他忍不住热泪盈眶。 在姬树荣的带领和政府的扶持下,当地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渠道边,都种上了柳树、松柏、杨树等林木。寒来暑往,曾经寸草不生的穷山穿上了“绿装”。 姬树荣用行动践行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姬树荣必定会与他的树一样,向阳而生、欣欣向荣,引领更多地人去修复生态、绿化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