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让人民的幸福照耀我们的幸福
——《躬身——缘起于甘南的“环境革命”与人文传奇》读后感征集活动述评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2年04月26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张大勇


  任林举先生的《躬身》出版以来,我州广大读者、干部群众反响强烈,引发了热烈讨论。我们随即开展了《躬身》读后感征集活动,广大读者和干部群众踊跃参与,投送了大量稿件,我们在《甘南日报》择选发表了一部分稿件,一些篇幅较长的稿件将在《格桑花》继续发表。这些情真意切的来稿让我们感到广大读者在用心阅读《躬身》,大家真心喜爱《躬身》,《躬身》再次激活了我州干部群众投身“环境革命”,坚持不懈团结拼搏、久久为功创造辉煌的群体记忆。人们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坚定信念、坚持奋斗,接续努力打造“五无甘南”、着力创建“十有家园”、加快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的伟大事业,这部长篇纪实作品发挥了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作用。
  《躬身》读后感来稿从思想和内容来说,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广大读者普遍感受到,通过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更加全面真切地了解和认识到了甘南近几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人民群众生活和思想意识上的巨大变迁,26万字的篇幅展现了恢宏的、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任林举以感性触角验证理性认识,走遍七县一市,深入基层百姓,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和对干部群众面对面的采访,全面详实掌握了甘南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情况,写来真实鲜活、生动感人。读者可以把书中本县、本乡镇、本村社的内容与自己所经历和看到的真实情况印证起来,感同身受之下,产生了深深的心灵共鸣。任林举是从理性而感性,广大读者则在作者的引领下,从感性到理性——从“全域无垃圾”到“环境革命”,再到“五无甘南”“十有家园”,“躬身”无疑是发挥“引线”和“杠杆”作用、产生叠加裂变效应的关键切口和重要抓手,从此入手,州委州政府带领75万人民群众自信豪迈、斗志昂扬,经过数年寒暑,艰苦奋斗,实现了甘南高质量发展从局部探索、小切口突围到全面深化、系统集成、集中显效、整体蝶变的时代变革,重构了甘南的历史叙事,有力推进了全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事业的历史进程。甘南成为涉藏地区立足自身优势、融入时代潮流、共赴复兴伟业的典型而鲜明的样板。“全域旅游无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深入人心、享誉海内外,更使甘南日益成为世界了解我国涉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一个清晰而多彩的窗口。
  作为“三区三州”和我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青藏高原的门户,多种文化形态汇聚融合的典型区域,我州坚持生态优先、坚定不移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先行一步、先做先成,为党和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统筹实施创造了条件,一系列创新举措和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伟大实践当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有益组成部分,为涉藏地区、民族地区和全国一道走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实践示范。
  二是通过阅读和联系实际思考,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甘南蝶变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和发展观,增强了战略定力,对美好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躬身》全面辩证地分析和看待甘南的历史和近几年的发展,以哲学思维解析甘南的前世今生。历史和现实交织在一起,实践和理论交织在一起,传统和文化交织在一起。《躬身》没有回避甘南的矛盾问题以及曾经的惨痛经历,作者写舟曲写迭部,写一场场灾难,人类欠下自然的账太多,最终受到了自然“自我修复”时的严重摧伤,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惨痛和深刻的醒世录,也使得人们更深切地明白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起“环境革命”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环境革命”有深刻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称之为“革命”,必然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过程必然长久,代价必然巨大,而成就和成效也必然是全面的、根本的、长远的、历史的。州委州政府带领人民群众从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中找渊源和传承,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握大势规律、擘画发展蓝图、不避风险挑战、解决矛盾问题、坚持身体力行、引领社会变革,有力推进甘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4.5万平方公里土地绿色崛起、美丽蝶变。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通过《躬身》的记录和阐述,广大读者和干部群众增强了战略和系统思维,对于曾经的看起来简单的全民动员捡垃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环境革命”最大限度地凝聚了人心和力量,改变了过去各种工作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两张皮”现象。
“由于近年来干部和群众之间、政府和寺院之间齐心协力搞‘环境革命’,互相帮助、互相成全,接触、沟通、交流、配合的机会渐多,关系变得融洽、紧密,不稳定的情况也不再出现,很多社会活动的氛围和方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
  广大党员干部从老百姓最直接、最切身的生活环境入手,靠“躬身”这一简单动作,深入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就像州委书记俞成辉所说,想要体会和解决百姓的“心之苦”,就要把自己摆进去,尝其苦、知其味,懂得群众的急难怨盼,掌握群众的心理心态,把自己的良心、公心和为民之心充分激发出来,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团结奋斗、勇毅前行。
  “环境革命”重要的收获和改变之一是发展方式和治理模式的改变,人民群众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党员干部的表现和行为,认识和理解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和支持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安排,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建立起了牢不可破、血肉相连的工作关系和情感关系,牢固树立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5万各族人民群众在付出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之后,义无反顾、不可逆转地走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既是甘南的伟大成就,更是社会主义中国深刻把握自然物质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建设美丽中国,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缩影。
  三是感受到了甘南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和人民群众的善良人性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真切向往,广大读者得到了情感和心灵的洗礼。
  涉及这一部分内容的来稿是最多的。
  《躬身》既有对历史地理的大开大阖的把握,富于深远的历史思维和广大的全局视野,笔下又时时浸润着个体温度和人性之暖,作者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甘南干部群众的群像,上至州委书记、州长,下至村支部书记和普通老百姓,作品没有一味地“宏大叙事”,而是对所采访的对象,对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甘南人”作了细致生动的描写,既写了每一个人能够让人们看在眼里的行为和举动,也写了他们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世界,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人的愿望、人间真诚之情、人心之中的真与善与美和共产党人身上的宗旨原则、初心使命没有丝毫矛盾,这些人之为人的朴素情感反而使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崇高人格更加真实可信、深切感人。
  作者没有回避普通人的人生苦难,他们的命运令人叹息,他们顽强的意志和生命力量又令人感动,杨润海一夜之间失去了包括父母孩子在内的十七八位亲人,他把遭受灾祸之后从党和政府、从他人身上感受到的真情和温暖化作了无私帮助别人的愿望和善心。敏桂兰为爱守候十多年,用小学二年级的词汇和连写带画的“文字”给误入歧途、身在狱中的马而南写下了100多封情真意切的“两地书”,鼓舞了马而南重新做人的信心,而他们终于迎来了爱的重逢,两人十多年之后再次团聚,百感交集,抱头而泣,读之令人动容。后来夫妻俩又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利用在狱中刻苦学来的技术开办起了帐篷厂,走上了崭新的人生之路……
  任林举还写了一个不止于普通,直可以说是有点“微小”的人物--连六十四,这个有点精神疾患,不同于正常人的人,没有人动员他,也没有人使唤他,却风雨无阻地捡垃圾,“没有人知道别人心里都在想些什么、装着什么,更没有人能够猜到一个有精神疾患的人在想什么。”
  一种行为可以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习惯可以变成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深深地刻在骨子里,使习惯变得牢不可破、使行为成为岁月恒常。明白“环境革命”意义和指向的人固然以思想上的坚定和清明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保持做好一件事情的意志和定力。个别不明白“环境革命”意义的人从一种行为和一种习惯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中无形无意地被醍醐灌顶,被“灵魂附体”,成为像连六十四一样的特殊的“环境革命”的实践者和参与者。
  杨润海、敏桂兰,还有失去了孩子的万马才让,在经历了种种人世间的苦难之后,无一例外地把身心投入到了党和政府领导的“环境革命”和甘南发展的宏大事业当中,走出了失去亲人的悲伤,在更崇高的使命和追求中重新找到了生命的价值。而这跟一切革命的共产党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在精神上非常相似,为了崇高的使命和追求,可以抛家舍业,牺牲一切,不顾一切。
  这些人世间千千万万普普通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人间之情就是俞成辉等共产党人为之不懈奋斗的理由,也是甘南“环境革命”的最终旨归。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躬身》如实记录了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带领下,破解历史难题、摆脱命运枷锁、过上美好生活的时代景象,也如实记录了人民群众曾经的痛苦和过去面对未来时的犹疑摇摆,记录了俞成辉等领导干部真实的思想情感以及那些少有的脆弱时刻,但无论困难多大,面对又一个到来的早晨他们依然信心百倍、精神焕发,坚定坚毅地走向人民群众,用自己的精神热核去温暖群众的心窝,点燃群众心中希望的火焰。
  “自己的幸福来自人民的幸福,而人民的幸福则来自我们共产党人。当我们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时候,我们就更一般,并且你复制的一般就会成千上万,当我们向优秀看齐的时候,优秀的种子就会撒播到我们品格的土壤,你的卓越就会让一般偃旗息鼓,让优秀花开满园。虽然我们做不到最优秀,但只要我们做到最辛苦,优秀就会牵住我们的手,人民的幸福就会照耀我们的幸福……”
  这是令无数甘南的干部群众和千万读者深深感动的地方,俞成辉、杨武、杨世栋等州县党员干部披肝沥胆、呕心沥血,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长久的幸福放在第一位,用“最辛苦”的付出,坚定不移推动解决“尼江”问题,车巴河畔的老百姓由历史上的排斥党政干部到担心俞成辉调走……赵凌云、扎西草、阮民湘、罗永诚等任林举写进了《躬身》里和没有在书中写上名字的无数党员干部听从州委号令,下定决心,躬身走向4.5万平方公里的每一个角落,以绝大的耐心和毅力投身“环境革命”,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奋力改变人民群众命运,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无数曾经被老百姓视为“麻烦人”的干部,最后被老百姓认作了自己人、贴心人……甚至被称之为英雄。
  在波澜壮阔的环境革命和甘南实现绿色崛起的时代征程中,七县一市的新一代共产党人牢记党的性质宗旨,靠坚持群众路线,以心换心,走进了百姓心间,传承和巩固了党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血脉相通的鱼水深情,培育和形成了积极健康、团结向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社会风气,全州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充足和昂扬、丰沛而蓬勃,全州上下以“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的团结之力和“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向前进”的不懈奋斗,努力打造“五无甘南”,着力创建“十有家园”,加快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这一页光辉的篇章必将载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英勇拼搏、顽强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国家记忆当中,永远闪耀光芒。
  …… ……
  一个地域的地域品格的形成需要历史文化积淀和社会实践的养成,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心理是无数社会个体心理情感以及道德理想的总和。一代人的奋斗必然会融入这个总和当中,一代人的理想品格和精神追求也会融入这个总和当中。而一些代表性人物的理想品格和精神追求会给一个地域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心理打上鲜明的印记。
  读者对书中记录到的俞成辉书记的几段话印象深刻,一段是俞成辉说“党心比佛心更慈悲”。一段是俞成辉论“贵族精神”,他批判那些有封建思想残余的“遗老遗少”,他说真正的贵族是那些精神品格高贵、心怀民族社稷、不避矢石斧钺、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人,那些心怀“国之大者”,那些人民英雄。
  还有一段是俞成辉说尕秀,任林举记录得很详细:“有的风景,人生中只是一刹那,便惊艳了你的目光,让你一生难忘。尕秀,绝对是你路过不能错过的乡愁。坐落在碌曲草原腹地和国道213线上的尕秀村,既是海拔3500米的高原生态与草原风光完美结合的一块瑰宝,凝结着祖祖辈辈逐水草游居的血脉乡愁,更是游牧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的一座丰碑,寄托着草原儿女建家园定居的幸福愿望。放眼尕秀,四周环绕的草原山脉,仿佛一座生命的屏障,用磅礴身躯蜿蜒着雪域高原的雄浑和苍茫,用生态脊梁起伏着这方山水的神奇和灵动,用绿色情怀护佑着这方人民的吉祥和安康。聆听尕秀,距今1600多年的克尔古城穿越历史时空,依稀回荡着金戈铁马叩击雪域大地的声音,隔空传递着古象雄王国鼎盛时期的繁荣景象,生动镌刻着吐谷浑部落联盟的兴衰成败。俯瞰尕秀,东北面的碌曲县城和西仓寺,东南面的则岔石林、尕海湖、贡巴梁和郎木寺,共同构成了地理空间上的北斗七星布局,而尕秀村相应处在天玑星的位置,代表福禄和财富……”
  从这几段话里,广大读者看到了俞成辉这个新时代党的领导干部、这个“环境革命”的引领者和躬身实践者的思想品格、胸襟胆识、道德情怀以及他的人文修养。近十年来,他的个人品质和精神特点影响了甘南的一大批干部乃至老百姓,广大干部群众讲政治有大局、讲境界有情怀、讲追求有作为,共同培树形成了甘南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心理,成为我们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等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元素,对甘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思想道德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产生着持续影响。
  《躬身》是一部优秀的长篇报告文学,广大读者潜心而读、躬身而行、昂首而进,许多评论对任林举和《躬身》都给予了真诚评价,对于《躬身》这部作品的思想性、时代性和纪实性、文学性以及贯穿全书的艺术风格、叙事手法等,我们还将和广大读者一起继续研讨,《躬身》读后感集中征集有了丰硕收获,按所发《启事》,集中整理登载告一段落,我们欢迎广大评论家、文学爱好者和广大读者继续关注和参与这部纪实文学作品的讨论,我们将继续接收相关稿件,在此向广大作者和读者朋友们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表示感谢,谢谢大家!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