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清明 达藏吉
近年来,我州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力推进《甘南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等重大规划落地实施,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强化“上游意识”、担当“上游责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五无+十有” 筑牢经济发展护城河 打造“五无甘南”,创建“十有家园”,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体现了甘南所处的历史方位,彰显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突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是国家所需、甘南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的有机统一,是目标任务、价值追求、方法路径、使命重托的高度契合。 提升垃圾处理水平。实施城乡固体废物存量清零行动,重点向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两端拓展延伸,在长效机制和习惯养成两方面聚焦发力,全面提升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水平。全州生活垃圾处置设施覆盖率达65%以上;加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65%。 有机肥全面替代化肥。推进有机肥全面替代化肥行动,全力打造本土有机肥“航空母舰”,大力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培育肥田沃土中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引导畜禽粪就近就地还田还草,落实有机肥政府补贴政策,尾菜处理率达到55%以上。 做好塑料废弃物分类管理。厘清“禁塑”边际界线,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提高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率;普及使用塑料替代产品,超市等各大消费场所使用编织袋代替塑料产品,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实现了塑料产品的有效管控。 打好全域无污染攻坚战。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推进大气、水、土壤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消除污染存量、遏制污染增量,加快发展清洁能源,着力构建优质优良优美的生态环境。 打通全域无公害中梗阻。推进绿色防控技术,规范使用生物农药,深入开展违禁物质管控专项整治,健全完善农畜产品可追溯体系,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塑造立足甘南、面向全省、走向高端的绿色有机品牌。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确保全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以上。加强水体污染治理,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开展黄河干流水生态安全调查,各类水体达标率保持100%。 “产业+项目” 补齐经济发展短板 高质量建设“升级版”生态文明小康村。实施“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全面引领乡村振兴。 积极争取文化旅游标杆村基础设施、农牧村建设、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创新示范区建设项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工代赈、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排水防涝、生态文明、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等方面专项的实施,进一步补齐了甘南发展的弱项。 坚持以文化旅游业和现代农牧业两个主要产业为引领,谋划推进六大生态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推进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巩固提升已建成的文化旅游标杆村、全域旅游专业村,完善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 建立上下游联结机制,构建家庭农场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农牧业产业合体,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 “数据+应用” 助力经济高效发展 加快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大数据在城市管理、生态保护、文化旅游、质量溯源、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的灵活应用。完善州级数据信息产业园配套设施,加快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网红带货等电商新业态,推广“商用超市+快递+社区”同城配送模式,方便居民生活消费。 规范“三专一平台”运营,提高以“甘味”品牌为主的农产品上架数量。推动黄金、水泥、水电、光伏、乳制品加工等重点行业信息化升级改造,强化生产调度,最大限度发挥生产能力,加快具备条件的企业入库。 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以燎原、华羚等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变革。发展壮大乳制品、羊肚菌等特色农业产业链,加快传统加工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力度。 我州紧紧把牢高质量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规划对政策、项目、要素的引导作用,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发挥特色产业、生态环境、资源空间等优势基础上,提出“五无甘南,十有家园”目标,努力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绿色发展带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综合效益日益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