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一场初夏的邂逅
——赴康县学习观摩美丽乡村纪行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2年06月12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学经验 促提升


  九玛草

  林木葱郁,遍染绿色,明亮透澈的蓝天,清澈见底的小河,气候温润,蝴蝶翩翩……这是我们一行30人对康县的初步印象,一个很容易就让人喜欢上的空气清新、干净静谧的小城。
  初夏的康县,凝翠叠绿,生机勃发,这座被誉为陇上小江南,一个免门票的全域旅游大景区,格外引人注目。为进一步提高镇人大代表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聚力乡村振兴,5月30日至6月1日,迭部县旺藏镇组织州、县、镇三级人大代表赴陇南康县观摩学习乡村振兴特色产业暨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活动。
  到达康县后,我们马不停蹄地观摩了花桥村、福坝村,朱家沟等地。一个个漂亮的村落,屋舍俨然,良田纵横,沿途房屋风貌统一,错落有致,户户有泉水,村村有溪流,农民在景区般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大家不禁感叹,原来乡村也可以如此美丽。
  久久为功磨一剑,贫困山乡崭新颜。作为第一批国列贫困县和58个片区特困县之一,康县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全县350个行政村、1642个自然村全部建成美丽乡村,而且2个镇的16村被评为“中国最美村镇”,塑造了响当当的美丽乡村品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康县模式”和“康县特色”,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观摩中,我们一路走一路看,饱览美景之余了解到,康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胆创新,积极争取,2020年成功举办“一带一路”美丽乡村国际论坛会议,从此康县的美丽走出了中国,走向国际。在乡村建设中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设计为蓝本,每个村庄从开始打造之时都以景点的标准去规划,改造的每一户以景观的设计去提升,实现一村一景、一户一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微风徐徐,行走在花桥村,福坝村、朱家沟等地,随处可见油坊、酒坊、醋坊、水磨房等传统生产经营场所,小规模的菜园、茶园等分布在村中,随处可见的老房子、老物件、老用具、老照片勾起了人们满满的回忆,这些细节的体现,让人处处能体会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的乡愁。村庄内没有大拆大建的痕迹,在建设过程中保护建筑原始风貌和自然景观,在充分传承了乡土文化的基础上,保留了原生态,自然美,纯朴美,让原有的“土里土气”在这里升华成了只有农村才有的“乡味乡情”。
  最难能可贵的是康县非常注重传承发扬优秀乡土文化,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村史馆和展览馆,每个村的文化各有千秋,不尽相同。例如花桥村的村史馆讲述着花桥从昔日贫困脏乱的小村庄到如今美丽,洋气的4A级景区的成长史;福坝村的知青博物馆,生动再现了几十年前知青上山下乡的生产生活景象……一间间闲置房屋被建成一个个富有记忆的历史场所,让农村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绵延传承,使康县既有美丽之形,又有了文化之魂。值得一提的是,康县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很注重保护和挖掘,朱家沟的千年麻柳,长坝镇花桥村的千年菩提,还有千年银杏古树等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每棵古树背后都有一段传奇和故事支撑,让树变得栩栩如生,生动又厚重,成为了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也成为乡村旅游极具份量的名片。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还巢。康县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群众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美丽乡村建设以来,群众不再背井离乡,先后有5000多农民工返乡创业,开办农家乐、民宿等。工作人员很自豪地告诉我,从2012年以来,已经有约200多个外省媳妇嫁到康县了,能看出我们这里有多好。
  目之所及,是新模式不断涌现;心之所感,是新思路竞相涌流。一路走一路看,我们在观摩中找差距、学经验、促提升。我们满载着沉甸甸的收获,回到自己奋战的工作岗位,立志要将所学所悟落笔生花,在美丽旺藏建设中描画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