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大力
2021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这宣告的背后,凝聚着数百万基层党组织和无数基层干部的力量。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期,更加需要提振基层党组织和每一个基层干部的力量,才能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新时代迈出新步伐。 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国家制定的各项政策都需要在基层落实,而要落实这些政策就要具体到每一个基层党组织、每一个基层干部。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作为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基本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夯实、基层干部的素质进一步提高。然而在当前,通过网络等信息平台,仍能看到和听闻一些基层干部身在基层却脱离基层的现象,凸显了当前基层治理力量面临的诸多痛点:一些基层干部面临着考核任务重、下乡成本高等多重客观困难,分身乏术,难以走到群众身边;有的基层干部作风、感情、能力欠缺,主观上与群众存在一定距离,即使“走近”群众却“走不进”群众,“面对面”也很难“心贴心”;还有一些干部,对基层情况不了解,对上级政策不掌握,不说群众语言、不知群众需求、不懂群众工作,害怕面对群众,干脆“网来网去”“一微(信)了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过程的一项历史性重大任务。在信息时代当面了解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依然是基层必不可缺的重要工作方式,也是增进与人民群众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要以持之以恒的态度破除干群之间的“玻璃门”:一方面,持续深化基层减负工作,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沉到一线察民情、听民声、集民智、解民忧;另一方面,激扬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提升服务热度和治理温度,创造有利条件,让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想干事、能干事。基层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发展建设的基础,基层事业的成就为基层治理注入力量,为社会的前进、民族的进步注入动能,当作为基层事业建设者、推动者、干事者、奋斗者的基层干部所作所为普遍获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