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德草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而立之年,浅谈父爱。 1997年。穆然间,记忆回到1997年香港回归那年出的一张挂历。不同于寻常的纸质挂历,它是用布做的。绿色底布上绘有万里长城,底下三分之二处是1997年全年的日期。黄色流苏垂坠,很正式也很好看。那年我正上一年级,期中考试成绩下来,离双百差一两分。“小学生手册”里老师的寄语是“聪明、马虎”。所以,父亲对我格外严格,从细小的习惯去改正我粗心的缺点,比如平日里教育我烟灰缸里不允许放纸屑等。但那天放学回家,看到美丽的挂历,对父亲声色俱厉的形象有了种新认识,陌生又欢喜。 2004年。步入初中,到了我叛逆的发芽期。初一第二学期,课程繁杂,我没迎难而上,却选择了虚度光阴。那时父亲在乡下的事业非常忙碌,母亲要照看上小学的妹妹,还得起早贪黑上班,忙于料理家事。我如脱缰的野马,上课看小说、下课看小说、熬夜看小说。生活被小说世界团团包围。即使父亲回家,两人也只是打个照面。我回房继续看小说,父亲接到电话急忙下乡。久而久之,缺少与家人的沟通交流、性格变得孤僻,跟父母的距离也疏远了。2006年,中考那年,父亲在家呆了三天,叫了我名字三次却欲言又止。 “没啥,你去看书吧”。我知道他说的书是课本不是小说。顿时心中有了种过意不去的感觉,像是背叛了父母的信任。鼻子正酸,父亲突然又叫住了我“初三了,前两年你的成绩,你自己也清楚,没必要再说。今年就好好努力。一个考试,一串数字,你的初中也就结束了。别让关心你的人失望,尤其是别让自己失望”。听到“失望”二字,紧贴眼睑的泪珠终于掉了下来。那一刻,我感受到,父亲就是我那艘摇摇欲坠小船的掌舵手,踏实又有力。 2012年。大学毕业,忽然对未来困惑迷惘、思绪混沌。眼前都是路,不知该如何踏出去。若待在南方,满足了自己探索新世界的心,却没有任何门路支撑。若回到家乡,有熟悉的人情世故,却能一眼看到未来。母亲的心是柔软的,有始有终的说“回来”,却不能说服我的踟蹰不定。虽然初三那时有过面对面的“鼓励”沟通。可高中三年,发酵的叛逆后遗症,让我跟父亲有了明显代沟。我们几乎没有探讨过任何问题,基本是“上下属”的相处模式。在面对毕业何去何从的问题,从没想过与父亲沟通。毕业合影的那一天,班主任找我谈心。跟我说了很多话,言语间,才知道父亲从老师那儿时长了解我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也跟老师分析我毕业后更适合回家乡的想法,我却从来不知情。“他怎么都不跟我说呢”我心里想。回寝室路上,我拿起手机,准备拨通那串熟悉的号码。最后,还是打给了母亲,告诉她我要回来考试。母亲说“那就好,我跟你阿爸都是这个意思。”我故意说“那阿爸怎么没跟我说过?”母亲说“你们父女俩,都不给互相找台阶,我成了你俩的传话筒。毕竟你也是大人了,要多主动,别偏执己见,他也不会说甜话,直来直去的,你是女儿要多理解……”毕业那年我22岁,才明白父亲也是敏感和不善于表达情感的男人。也是那次,让我第一次对父母有了满怀歉意和感恩。 2022年。这是我在家乡上班的第八年。并没有那时的“一眼望到头”。收获的远比我想象的多。现在呀,跟父亲喜欢聊工作、聊音乐、聊历史,甚至是聊八卦。这在有些家庭中可能不值一提。对于像我一样,有过代沟、叛逆、迷惘的成长环境的人而言。这财富,是父亲“爱的革命”得到的良果。曾经,我羡慕的家庭,我也得到了! 记得,儿女一定要懂得主动化解家庭摩擦,要感恩,要传承。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先秦·佚名《小雅·蓼莪》节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