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村美 业兴 日子甜
——甘南州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纪实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2年07月19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苗娟娟 马保真 苏努


  记者 苗娟娟 马保真 苏努

  夏日风暖,万物并秀,大地生机勃发,绿意一路自南向北延展开来。青山绿水间,甘南处处跃动着活力,在努力打造“五无甘南”、着力创建“十有家园”,加快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进程中,步履铿锵,大步向前。
  州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新时代“三农”工作在甘南破茧成蝶、大放异彩。
  近年来,甘南州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定不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突出打造宜居乡村、筑牢振兴根基、共建和谐家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农牧村面貌焕发新颜,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扮靓颜值 打造宜居乡村
  出合作市一路向南,不经意间便被这座地处草原深处的精致牧村所吸引,田园木屋、休闲广场、藏式民宿、观景栈道,夏日的勒秀镇麻木索那村静静安放于青山间,尽显秀美。
  近年来,勒秀镇抢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机遇,以打造“五无甘南”、创建“十有家园”为契机,立足“恬美勒秀·生态羚南”功能定位,全力打造“生态党建”品牌,坚持特色农业、现代牧业、草原文化、乡村旅游、环境整治“五位一体”整体谋划,因村因地制宜,规划布局了产能带动、民俗体验、休闲娱乐三大功能区,通过生态文明小康村、旅游专业村等项目的实施,实现了村庄变景点、群众变老板、资源变资产。
  建设100个全域旅游专业村、1000个具有旅游功能的生态文明小康村、10000个精品民宿和星级农家乐……近年来,我州通过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在全省、全国叫响了“全域旅游无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特色旅游品牌。旅游业已成为甘南发展地方生产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致富产业”。甘南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入选《2020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夏河县曲奥乡香告村、迭部县电尕镇谢协村、迭部县达拉乡高吉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我州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加快建设美丽家园中大力提升小康成色。积极探索创新农牧村发展新模式,截至目前,累计投资167.3亿元,建成生态文明小康村1903个,覆盖全州64%的自然村。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成为全国涉藏州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被作为甘肃省改革开放40周年成功典型在全国宣传推广。
  耕作、放牧、打零工,这是藏族小伙桑吉以前的生活日常。在全州积极创建“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州”、打造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推动下,合作市佐盖曼玛镇俄合拉村被确定为甘南州旅游标杆村规划建设后,桑吉把自家改造为高端民宿,发展起旅游业。
  “俄合拉全域旅游标杆村于2021年正式开业运营,当年年底,全村34户牧民群众196人得到了第一笔分红,累计分红资金达35万元,其中村集体分红5万元。”美武村党支部书记更尕当智说。“只有在党的惠民政策的照耀下,农牧民群众才能得到更多实惠,分享到更多红利。”已经成为藏家乐老板的桑吉高兴地说。
  打造全域无垃圾的“金字招牌”,改变了千百年来广大农牧村人畜混居的生产生活方式,目前村里集中高端民俗、帐篷餐厅,民俗土特产、马队驿站等“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元素为一体,已经成为游客休闲旅游的打卡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彰显最大优势,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中精心培育富民产业。坚持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加快绿色崛起、实现富民兴州的最佳路径,大力实施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着力构建“文旅主导、三产融合、多元共生”的产业发展新格局。2021年,全州旅游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分别突破2000万人次和100亿元大关,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甘南州被联合国人居环境发展促进会评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胜地”,荣获2019年亚洲旅游红珊瑚奖,世界旅游联盟发布的100个“旅游减贫案例”中甘南州荣获3席。
产业组团 筑牢振兴根基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旺则农民富。
  舟曲县立节镇杰迪村积极转变思路,依托“文旅联合体”党建联盟,由村党支部创办领办合作社,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7亩,修建温棚11栋,种植生菜、小白菜、圣女果、草莓等果菜,受益农户131户,不仅按下了集体经济发展“加速键”,还鼓起了村民们的“钱袋子”,为创建全域有振兴的幸福家园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以党建品牌为引领,以优势产业为目标,卓尼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走上了产业发展的“快车道”。
  洮水之滨,青稞吐穗,绿染山梁,秋古村川地木耳种植大棚整齐排列。今年,卓尼县投资1500万元,在光热条件适宜的秋古村建起了150亩黑木耳示范种植基地。基地有黑木耳大棚130座,晾晒大棚25座。基地采用“木耳+高原夏菜+羊肚菌”的一年三茬轮作种植模式,推行“党建+企业+集体经济+基地+人才+农户”的产业化联动模式,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增加产业值和农牧民收入。目前,已经带动起附近乡镇和村组的务工人员188名,人均月收入可达3600元。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连日来,位于长川乡敏家咀村的临潭县忠礼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80亩连片党参种植基地上,前来务工的群众正在忙碌着。   (下转二版)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