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江仙
曾几何时,一群灰黑色的鸽子飞入我的生活,从此,成为我家窗台上的一道风景。 我们没有鸽子笼,也没有养鸽子的嗜好,鸽子来时,我给它喂食,鸽子走了,也没什么牵挂,若即若离,感觉挺好。 大约是前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我在阳台上看书,抬头就见到一只鸽子站在阳台上,“咕咕”地叫着。外面刮起了风,站在阳台边上的鸽子看着室内的我,我静坐着不敢起身,它就一点点地往后退,将整个身子都贴在窗上,那寒风隔着窗也觉得冷。 第二天中午,我给花浇水时,又见鸽子站在阳台上。停下了手中的活,站在一米之外,看着冬日暖阳下的灰鸽子,猜想它是从哪来的?但那“咕咕”的叫声打断了我的猜想。它饿了吗?我从米缸中抓了一把黄米,打开窗,却见它惊慌地飞走了。但过了一会儿,它又飞回来,一双小眼睛警惕地看着室内,开始啄食米粒。两天后,我取了一把黄米,又撒在阳台上,等了会儿,窗台上就有两只鸽子,亲昵着从左边走到右边,又从右边走到左边,紧挨着,那神态像极了恋爱中的情侣。 后来,我家的阳台上鸽子是越来越多,一天中午准备午睡,刚躺下,只见鸽子们排着队,在卧室的阳台上“咕咕”地叫着,不仅如此,胆大的还用嘴啄起窗户,好像在提醒我,它们还没吃呢。他笑着对我说:“你朋友要吃的呢,中午没给?”我起身把仅剩的一把黄米撒在窗外,或许它们感应到缸里没有了米,也许是太饿了,从不抢食的它们,为抢食大打出手,“咕咕”声,扑楞楞飞起又落下声,声声入耳,此起彼伏。看着它们你啄我,我啄你的场面,我忍不住起身又抓了一把大米投给它们,鸽子们鸽子就忙着啄食去了。不知什么原因,过了一段时间后,那些鸽子却莫明其妙地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阳台上再也没了鸽子的“咕咕”声,耳根清静了,心里却又不免有些怅惘,有些失落。 鸽子是一种有灵性的飞鸟,它代表和平,象征着很多美好的寓意。在古代,称作青鸟或高鸟。是诗人崇拜的偶像。自号为“香山居士”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看到禅院房顶上的群鸽,想到它们穿云破雾,翻山越岭,战胜艰难险阻,来到禅院,使他由感而发,写下“感彼云外鸽,群飞何翩翩。来添砚中水,去吸岸底泉”的咏鸽佳句。此情此景,即使千年之后的今天,依然能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思。 据说,古代养鸽子的人有三类:一类是纨绔子弟,这类人养鸽子就是为了玩乐;第二类是行军打仗的军人,他们养鸽子是在行军打仗中传递信息;第三类就是山间的高人,他们养鸽子是为了在隐居的时候,了解天下,这类人大多具有运筹帷幄的才华。好在,我不是养鸽人,但对鸽子有一种别样的情感。 多年前,我体弱多病,为滋补身子,他买回两只鸽子准备炖汤。趁他不在的时候,我悄悄打开窗户将它们放飞。他知道后,笑着摇摇头,什么也没说。后来才告诉我,他没杀过生,也下不了手,放了也好。从此以后,再也没买过鸽子。被我放飞的那两只鸽子,也是灰色的,一双眼睛特别机灵。在它们飞走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常常想它们去了哪? 如今,鸽子又出现在我家的阳台上,从一只到两只,再到一群。它们像孩子一样,“咕叽咕叽”地叫着,扑楞楞从这个阳台飞到那个阳台,又从那个阳台飞到这个阳台,饿了就提醒我似的啄窗户,撒米时也不慌乱回避,熟悉得仿佛老朋友一般。 就如此刻,我看书,它看我,我看它,它又扭过头看对面,那种两无相猜,时光静好的感觉,让这个下午变得分外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