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厚植绿色底蕴 共建美好家园
——甘肃践行“两山”理念探索绿色高质量发展纪实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2年08月17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洪文泉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近年来,甘肃省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持续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和治理,全面落实林长制,扎实做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和重点生态项目建设,自然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生态保护科技支撑不断增强,连续多年超额完成国土绿化任务,全省上下齐心协力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践行“两山”理念的过程中,甘肃不仅汲取了经验教训,更从中找到了发展的方向。如今,天蓝了,水绿了,生态更好了,既要“绿”又要“富”成为甘肃绿色发展的新追求。
守底线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初秋的祁连山,碧空如洗,远峰叠翠。山顶的积雪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阵阵清风拂过黄绿交错的山林,惊起几只飞鸟……
  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这才是祁连山原本该有的景色。
  2018年,甘肃省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一系列涉及祁连山自然资源管护、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制度规范也随之出台,祁连山甘肃段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全面提速升级。
  “祁连山国家公园是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其中甘肃片区3.44万平方公里,占公园总面积的68.5%。”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主任廖空太介绍,近年来,甘肃坚持以祁连山生态保护为主线,补短板、强弱项,狠抓生态环境整治、体制理顺、国家公园试点等重点工作,祁连山保护管理进入新阶段。
  汲取经验教训,守牢生态底线。几年间,甘肃上下齐心,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抓祁连山生态整治,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由完成问题整改转为常态化长效保护监管。
  “随着信息化手段普遍应用,规范管理进入常态化,人为活动得到了有效控制。”管护中心信息管理科科长李元鸿说,近两年,管护中心以“看得见、管得住”为目标,以林地“一张图”数据库为基础,从数据、应用、技术、终端等多个角度,持续完善和优化智慧祁连山大数据应用平台,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在资源管理、森林草原防火、生态监测、综合业务等方面的应用,全面提升保护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截至目前,全区森林草原防火视频监控塔有效监控面积达到60万公顷,基本覆盖了保护区的重点火险区域;对纳入国家公园的135个资源管护站进行了监控专网建设,初步实现了区域内局、站、点、重要卡口、道路之间的互联互通、远程定位、远程可视化操控和远程监督监测。
  从徒步巡山到无人机辅助巡护,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让监管效果发生了质的飞跃。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管护中心副主任王学福介绍,管护中心先后组织完成了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党河南山调查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补助项目外业调查等工作,保护区内植被生长状况总体改善,不同种群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加。
  大自然的精灵再次回归,超过1000只的岩羊种群、超过200只的白唇鹿种群、神秘的雪豹踪影频频被发现,一个冰川雪山、林草茂密、鹿鸣豹跃的祁连山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变化的不仅是祁连山,甘肃实施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项目,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等任务,实施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项目,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规模化防沙治沙试点工作,在全省建立11个国家沙漠公园。
  如今,在河西走廊北部风沙前沿地带已建成长达1200多公里、面积460多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470余处风沙口得到治理,1400多个村庄免遭流沙危害,重点风沙口植被明显改善,风速和频次大幅减小。
            (下转二版)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